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_2020高考语文核按钮六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第11单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真题演练一、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与“书”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原文第1段和第3段的第1句。A.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1段第1句话的转述;C.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1段最后三句话的概括转述;D.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3段第1句话的转述:这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B项是对第1段第2句话的转述。原文第2句话包括两个判断,一是“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_2020高考语文核按钮六

第11单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真题演练

一、

1.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与“书”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原文第1段和第3段的第1句。A.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1段第1句话的转述;C.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1段最后三句话的概括转述;D.关于“书”的表述,是对第3段第1句话的转述:这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B项是对第1段第2句话的转述。原文第2句话包括两个判断,一是“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一是“‘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B项在转述时将只属于“书”的属性(“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扩大为“书”“金”“石”“画”的共同属性,与“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列,属于表述不当。

答案B

2.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选择题,首先要准确找到试题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区间或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表述(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细微差别,逐一排查,最后得出答案。本题A、B、C、D四个选项依次与原文第2段1—4句、第2段5—6句、第3段2—5句、第4段第1句对应。与B项对应的第2段第6句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B选项将它表述为“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B

3.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对原文第1段后半部分和第2段前半部分内容作归纳;B.是对第3段前半部分内容作归纳;D.是对第4段后半部分内容作归纳:这三项的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都是正确的。C.是对作者关于“唐人碑版”的观点所作分析和概括,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二是“只是因为它们(唐人碑版)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选项的第一个要点对应原文第3段“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代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的表述,但从这一表述中并不能得出要点一的论断;第二个要点,“只是……才……”的表述,基本否定了“唐人碑版”的书法价值,这与作者在原文第3段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如对“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的记述,对“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表示的遗憾等)也不相吻合。

答案C

二、

1.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具体说,是从概念的外延角度考查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理解。A.《诗经》《楚辞》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相比较存世更长久,只说明它们“衰城”速度相对缓慢,依然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B.屈原作品影响的古今差异,正是“文化影响衰减”的反映;C.《红楼梦》在五四时期和现在青年中影响的差异,也是“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反映;D.谈的是文化影响衰减的原因,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的现象。

答案D

2.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从题干上看,“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应该是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两个概念加以理解,但从试题的各选项来看,主要是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发展的角度谈的;命题虽不很严谨,好在并不影响正确答题。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原文的意思。D.对原文第3段第2句理解错误。此句并没有否认《论语》的影响,只是说“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

答案D

3.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道题,从选项的设置来看,有的侧重于概括,如A项;有的侧重于句意的理解,如C项;有的侧重于类比推断,如D项。B项“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的分析概括,与原文中第3段中“……也有人认为……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相矛盾。

答案B

三、

1.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本题,首先要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本题有效答题区间为第2自然段。这一段中第2、3两个句子的意思合起来便解释了“原本”的内涵,对题干进行了正确认定。B项,说的是原本逐步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信息源自第3自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C项,说的是“远离”,信息源自第3自然段“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D项,说的是“传统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信息源自第3自然段“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B、C、D三项都不是对“原本”的正确理解。

答案A

2.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解答这种题,就要特别留意哪些选项的信息在答题区间之内,那些利用答题区间之外的信息,所设置的选项通常因“答非所问”而被排除。该题答题区间为第3自然段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始,到第4自然段结束“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A、B、C三项,均来自这个区间,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解说了“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而D项,就超出了这个区间,该项谈的是传统具有两面性的问题。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本。因此,从整体看来,D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

答案D

3.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种题,必须找到原文中的对应说法。A.“唯一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B.“丧失了原本的特征”说法错误,原文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消失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而不是“原本的特性”。 C.“发生突变”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言下之意是“渐变”而非“突变”。D项可根据原文最后一句判断其正确。

答案D

四、

10.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文章中,“诗”和“歌”是很重要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在文本中已经作了很充分的阐述。D项“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的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段中的“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可以看出,并不存在“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情况。

答案D

11.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的说法有误。本选项的有效信息在第2段:“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答案C

12. 试题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的指向,可见其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1段,对此,考生可以根据要求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整合。

参考答案诗是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集合训练

一、

1.D(符合原意,信息见第10段。A.偷换概念。“是在沈阳城区和郊区流行的普通话”错,原文是“是在沈阳城区和郊区通行的土话”。信息见第2、3段。B.曲解原文。“扩大了沈阳话的影响力”错,原文是“对沈阳话起到了整合作用”。信息见第6段。C.夸大其词。“写法也都不固定”错,原文是“有些沈阳话形成文字时,写法不太固定”。信息见第7段。)

2.C(“旮旯”是沈阳话中的方言专用字,并非“新的沈阳‘土语’”,信息见10、11、8各段。A、B、D各项,信息分别见1、10、9各段,概括都符合原意。)

3.B(无中生有,“这些词在写法上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在文中找不到根据。信息见第7段。A、C、D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信息分别见2、8、11各段。)

二、

1.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3段。A.以偏概全。“都是古越人所为”错,原文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信息见第3段。B.曲解原文。“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错误,原文说“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信息见第4段。C.混淆必然和或然。“就是棺主人生前是渔民的最好证明”错,原文是“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信息见第5段。)

2.D(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的地质变化条件。A、B、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4、6段。)

3.C(有的说法无中生有,“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作特殊处理外”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A、B、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

三、

1.B(说“‘山寨文化’没有幽默讽刺”错,原文说的是“中国的‘山寨文化’”,而“美国人搞山寨《纽约时报》”,“其讽刺幽默跃然纸上”。A、C、D三项解说正确,信息分别见于3、4、7段。)

2.D(“欺世盗名”准确表达了句意。信息见第4段。A.“将会导致……粉墨登场”错,山寨手机、山寨服装、山寨春晚等已经问世;B.“国家严打山寨帮”,说法没有依据;C.“价值观丧失”,夸大其词。信息分别见第1、3、6段。)

3.C(“获得了减免17%的增值税、销售税的权利”“研发产品的成本也极低”的说法错,原文中是“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他人的知识产权”,信息见第5段。A、B、D三项的说法符合文意,信息分别见1、2、5段。)

四、

1.C(“人也像老鼠那样酷爱着大米,也像鸟一样为食而亡”这一说法不能表达“中华饮食文化精神”的含义,原文第2段也无此信息。A、B、D三项准确表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精神”的含义,信息均见第1段。)

2.D(“饥饿思温饱,饱暖思情欲,是中华饮食文化精神”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强调的是从温饱中得到快乐和满足。A、B、C三项表述都符合原文意思,信息分别见于1、4、5段。)

3.A(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论上的解说。B.“主要”的说法不准确。C.“西方人不讲究吃、喝、住、穿”错,因为“吃、喝、住、穿”永远是人类生活生存的第一需求。另外,“爱”属于情欲,是人的另一种基本需求。D.“人类最基本的两个需求是吃与喝”错,人类两个最基本需求是食与性,而“吃与喝”同属于“食”。)

五、

1.B(移花接木。“在中国观众的心底引起共鸣”的应是“‘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信息见第4、5段。A、C、D三项对《功夫熊猫》卖座原因的分析符合文意,信息见第3、6、7段。)

2.A(原文第7段中说的是“在……之余,更在于……”,而该项却将此表述成了“不在于……而在于……”,这就将包容关系曲解成了排斥关系。B、C、D三项准确地归纳了各自的内容要点,概括了其中心意思。)

3.C〔应将“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的说法改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从作者的叙述和“拿来主义”(第7段)“美国式励志”(第5段)“美国式的奋斗精神”(第6段)“中国动画人集体反思,为什么‘外来和尚’的经念得如此之好”(第6段)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A、B、D三项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是正确的。〕

六、

1.D(文中说的是当代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各项信息均见第2段。)

2.A(文中说“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根据文意,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难以管束的孩子”。各项信息均见第3段。)

3.C(A.前后不能构成因果推理关系。B.前后没有因果联系。信息源见第3、2两段。D.“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为无中生有。文章的意思是要容得下中国造型艺术的千舟竞发、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局面。信息见第4段。)

七、

1.B(说的是它的特点,不能作为作者观点的依据。信息见第2段。A、C、D三项都是作者表达观点的依据,信息源见于第1、5、6段。)

2.D(强加因果。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当中,并非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的原因。信息见第5段。A、B、C三项递次说明“清明节意义的变化”的过程。信息见第3、4段。)

3.A(陈述主体错误。由第1段可知“能够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指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B、C、D三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信息见5、6、7段。)

八、

1.C(说的不属于上海方言的衰落原因,而是历史上的一般规律。A、B、D三项归纳了上海方言“衰落是必然”的几个原因。信息分别见第4、5、6段。)

2.C(信息见第5段,是“除非……否则……”这个表唯一条件句式的正面表述。A.曲解原意,原文说“尴尬”是“很难做到”的意思,不是“愚蠢”之意。B.故意遗漏,原文是一种假设的说法,不是客观的反映。D.颠倒关系,前后的比较说反了。信息见第2、4、6段。)

3.C(是对作者关于上海方言的“先天缺陷”的分析的逆向推论。信息见第6段。A.范围夸大,原文只说最后“52个字”,不是所有的上海话都无文字。信息见第1段。B.曲解文意,原文后来说“可能是有价值的”。信息见第2、7段。D.绝对化,把或然说成了必然,有些地方性文化是可能通过人为的作用保留的。信息见第5、7段。)

九、

1.A(说的是影响。B、C、D三项是韩国学者对“韩流”流行的原因的几种分析。信息见1—4段。)

2.B(属于“与李御宁相类似的见解”,而非李御宁的观点,信息见第2段。A、C、D三项信息见第1、3段,符合文意。)

3.D(揭示关于韩流文化特性的几种观点的实质,符合作者观点。A、B项,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分别说的是韩国学者关于韩流文化的特性所持的两种观点,信息见第1、2段。C项,遗漏了“其预设的前提是”几个字,是作者对“韩流”文化的特性的几种观点的内涵所作的分析。C、D两项信息见第4、5段。)

十、

1.C(表述符合原意,见第6段。A.与原文“或许这更接近真理”相违,信息见第2段。B项原文是“很可能”,信息见第5段。D.原文是“似乎也是……之一”,信息见第7段。)

2.D(准确表述了文中信息,见第6段。A.表意相反,应是“大多数人……是非对称的”。B.将可能说成必然,应是“很可能没有关联”。C.将必要条件误作了充要条件,原文是“只有……才……”。以上各项信息分别见第3、4、5段。)

3.C(准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A.拍照是为遮掩不对称而获得效果上的对称美。信息见第3段。B.原文是“患有精神分裂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其左右手的指纹更加不对称”。信息见第8段。D.原文说的是“大多数研究尚未被其他科学家重复过”,即尚未得到印证,而不是说的“认可”。信息见第10段。)

文章标签: # 信息 # 原文 # 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