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保底志愿怎么填_高考保底志愿
tamoadmin 2024-07-22 人已围观
简介1.报考志愿一冲二稳三保底的技巧2.志愿填报保底多少位次3.高考填志愿 怎样算保?4.高考志愿填报几个志愿冲一保二稳三的意思是:第一志愿偏冒险,冲击有可能的学校;第二志愿偏稳妥;第三志愿以保底为主。往年有一些用人单位会觉得一本院校毕业生含金量更高,但有些二本院校的部分专业实际上很强,只是由于社会对于文凭认知的程度存在误区,觉得二本院校就是比不上一本院校,这种看法在本科批次合并后将会有所改观。至于改
1.报考志愿一冲二稳三保底的技巧
2.志愿填报保底多少位次
3.高考填志愿 怎样算保?
4.高考志愿填报几个志愿
冲一保二稳三的意思是:第一志愿偏冒险,冲击有可能的学校;第二志愿偏稳妥;第三志愿以保底为主。
往年有一些用人单位会觉得一本院校毕业生含金量更高,但有些二本院校的部分专业实际上很强,只是由于社会对于文凭认知的程度存在误区,觉得二本院校就是比不上一本院校,这种看法在本科批次合并后将会有所改观。
至于改革后的志愿填报策略可以仍然按照“一冲二稳三保”(第一志愿偏冒险,冲击有可能的学校;第二志愿偏稳妥;第三志愿以保底为主)的原则来填报。
扩展资料: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考虑三个要素:
学校、城市和专业,总的来说,北上广地区的学校分数一般会高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校,位于大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要高于中小城市的高校。但是,考生也可以在中小城市读完大学本科后,再到大城市读研或就业。
此外,很多考生、家长误以为‘提前批’录取院校就是部队院校、公安院校,其实很多师范类院校也属于这个批次,专业和就业都不错。考生和家长要仔细阅读招生,看看‘提前批’录取高校中是否有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不要轻易浪费这次机会。”
报考志愿一冲二稳三保底的技巧
15-20分。考虑保底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选择往年在本省投档线(位次)比较稳定的院校,这样投档线波动的幅度会相对较小。
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综合参考高考体检表、近三年录取分数分布统计、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2019年各大学招生章程、2019年招生专业目录、考生高考成绩、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以及全市考生一分段成绩分布等相关志愿填报信息。
扩展资料
在志愿填报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核心就是能够自己被志愿上的院校录取,或者去到自己想读的专业。所以,在综合各种因素时,去到比自己分数低的院校并不就是浪费了分数,能够压线或者冒险,会有滑档甚至退档的可能而导致没有被录取,这才是最差的结果。
平行志愿填报时一定要慎重,填写“专业不服从”更要慎重,一定要考虑清楚。平行志愿能提高考生的院校志愿命中率,但填报专业志愿的难度将加大。
志愿填报保底多少位次
报考志愿一冲二稳三保底的技巧如下:
一、高考志愿冲稳保比例怎么安排?
高考冲稳保的比例根据新旧高考两种模式,有两种不同的比例,具体比例如下:
旧高考省份报志愿冲稳保最佳比例为:冲20%、稳50%、保30%;
新高考省份报志愿冲稳保最佳比例为:冲15%、稳45%、保15%、垫15%。
二、如下是报冲稳保的一些方法技巧。
冲:即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第一志愿时,要选择往年录取分数略高于自己分数且自己很喜欢院校,抱着侥幸心理冲。不过这个高分还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般应该选择录取分数线高于自己分数线在0~10分以内的院校。切忌好高骛远,随意填写,脱离实际。
稳:即往年志愿院校录取分数线等于或略低于自己分数线。这样的学校投档概率比较大,所以你上这些院校比较保险。“稳中求稳”的范围一般是选择录取分数等于或低于自己分数15分左右的院校,以保证有更大的机会上这类院校。
保:也就是最后一个志愿院校。考生可以选择有保障的院校,保证自己的档案不会因为投不出去而成为死档,影响录取。一般“一保”院校志愿填报的范围是选择录取分数线比自己分数低15-30分左右的院校,以保证自己能上大学。
拓展知识:
保底志愿数低15-20分是比较保险的。考虑保底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选择往年在本省投档线(位次)比较稳定的院校,这样投档线波动的幅度会相对较小。
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综合参考高考体检表、近三年录取分数分布统计、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各大学招生章程、招生专业目录、考生高考成绩、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以及全市考生一分段成绩分布等相关志愿填报信息。
在志愿填报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核心就是能够自己被志愿上的院校录取,或者去到自己想读的专业。所以,在综合各种因素时,去到比自己分数低的院校并不就是浪费了分数,能够压线或者冒险,会有滑档甚至退档的可能而导致没有被录取,这才是最差的结果。
老师提醒,填报志愿不仅要看招生院校往年投档的最低排位,更要认真对招生院校往年各专业的招生以及录取排位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按照“冲、稳、保”的思路填报志愿,把自己最想去的院校专业组填在前面,同时一定要形成合理的梯度,有效规避风险。
高考填志愿 怎样算保?
报志愿基本在考生位次的-30%~+30%就可以了。
报志愿的方法与技巧:
1、正确估分。
在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大家可以预估出自己的成绩,在估分时可以留出上下十分的浮动。
2、预估分数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是知分知位填志愿,为啥还要自己估分呢,等高考出分了,上网一查,不就知道了。这种想法就是一个陷阱。
其实之所以要提前估分做准备。正是因为从出分到填志愿,中间最多只有三天时间。有些省份,出分后两天就开始填报志愿了。即高考出分后,再准备志愿填报的资料,时间就有些紧张了。因此高考考完试之后,就要立即着手准备了。
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集数据。不要只看最近一两年的数据,你可以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做分析,预测今年分数的大致走向。这个事情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是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情况,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没有开始这项工作的同学,建议立马开始哦。
3、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
考试结束,接下来还有阅卷、公布成绩、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家长和考生绝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明确各重要事项的时间节点和查询渠道,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4、搜集院校相关资料。
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家长和考生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查询目标院校及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志愿填报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海量数据不知如何查找,可以点击使用,掌上高考模拟填报志愿系统,只需要输入分数,就能一键智能填报,为您推荐冲、稳、保院校,点击此处,进入系统。
5、了解意向学校。
参考一些数据后,确定了几所感兴趣的学校,并查清学校信息。了解学校历史到大学的网站去查看资料时,一定要看学校的简介,尤其是这个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的曾用名,也可以加深对这个学校的了解。
高考志愿填报几个志愿
学生的高考位次比保底位次高一万名左右,可以算是保一保。
放在“保一保”范围内的志愿对于学生来说被录取的可能性应该接近100%,所以,为了让自己一定能被这所学校录取,进入理想的专业,学生的高考位次一般会需要高于这些学校近三年的录取位次。
另外,学生也需要注意设置“保一保”志愿之间的梯度,每个志愿之间最低录取位次差距在3000位次左右最为合理,这样,各种办学层级的学校都能被兼顾。
除了需要考虑志愿与志愿之间的报考梯度外,学生还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被“保一保”的志愿100%的录取。
高考志愿保一保是指最后填报的志愿院校,考生可选择保底院校,确保自己档案不会因无法投出而成为死档,影响录取。“保一保”院校的填报志愿范围,一般是选择录取分数低于自己成绩15-30分左右的院校,保证自己能上大学。
“三不原则”
一、不拿新招生院校保底,原因是新院校的未知因素太多,容易出现不可控的状况。
二、不拿招生少的院校保底,万一其他人也拿来保底,很有可能导致自己滑档。
三、不拿往年录取波动大的院校来保底,因为录取波动大、变数多,反而起不到保底的作用。
高考志愿填报的志愿数目通常根据招生政策和规定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考生需要填报多个志愿,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1. 最低志愿数目:大多数地区的招生政策要求考生至少填报3个志愿,以确保录取机会。填报的志愿数目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学校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2. 增加志愿数目:填报更多志愿有助于扩大录取机会。一般建议填报5个至10个志愿,这样可以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和学校。
3. 合理设置志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志愿顺序。可以根据个人的优势和兴趣,将志愿按照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备选志愿等进行排序。
4. 区分优先和保底志愿:在志愿填报中,可以根据个人对学校和专业的偏好,将志愿分为优先志愿和保底志愿。优先志愿是指优先希望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保底志愿是保证至少能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
5. 理性选择:在填报志愿时,要理性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分数水平,避免填报过于追求高分的学校和专业。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学业成就。
6. 关注招生政策:及时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招生政策和分数线,了解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录取要求和特殊要求。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设置志愿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总之,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应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合理设置志愿,适当增加志愿数目,多关注招生政策和录取要求,同时做好备选方案。这样可以提高被录取的机会,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学习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