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2013年浙江省高考,2013浙江高考调研历史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心理学高考分数线2.买什么高考辅导书比较好(浙江)3.高考的全称是什么4.试题调研高考决战压轴大题好吗5.[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陈有西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因表现良好选为下派“调干生”后备干部,到县委机关工作。1983年11月借调浙江省公安厅从事预审和调查研究工作。年回家乡宁海担任县文化广播电视

1.心理学高考分数线

2.买什么高考辅导书比较好(浙江)

3.高考的全称是什么

4.试题调研高考决战压轴大题好吗

5.[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2013年浙江省高考,2013浙江高考调研历史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陈有西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因表现良好选为下派“调干生”后备干部,到县委机关工作。1983年11月借调浙江省公安厅从事预审和调查研究工作。年回家乡宁海担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分管文化系统。1985年正式调入浙江省公安厅,担任研究室调研科副科长。

1986年调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担任省员会书记的袁芳烈的机要秘书。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法学青年。

1988年,随领导调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担任院长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省高级法院新闻发言人、《人民法院报》浙江记者站站长。期间成为中国法学会个人会员,杭州作家协会会员。

1993年考入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北京大学高级法官班行政法专业深造,出版国内第一本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个人专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概论》。成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

199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高级法官班结业。回浙江省高级法院,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少年刑事犯罪审判指导小组副组长。

1995年调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法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出版刑法、经济法、行政法著作多本。评聘为法学副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院机关党委委员。

1997年调浙江财经学院,参与创办法律系,担任第一任法律系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专职律师

1999年获律师资格,辞去公职,成为一个专业执业律师,创办合伙制浙江海浩律师事务所,任合伙人会议主席。

2000年评为二级律师职称。

2002年被选为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2003年中国证监会独立董事培训班结业。

2003年5月调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任主任。

2004年因业绩卓著被杭州市律师协会通令嘉奖。被全国律协常务理事会任命为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十佳优秀刑事辩护律师。同年京衡所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律师事务所。

2005年12月被聘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JM)导师。

2006年杭州市司法局授予优秀***员称号。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评为浙江省2001-2005五年普法先进个人,通报奖励。同年被杭州市政府授予中介服务业标兵称号。

2007年组建京衡律师集团,五个成员所100多位律师和助理,为浙江省首家律师集团。 浙江省律师协会授予浙江省律师事业突出贡献奖。

2008年评为一级律师。应邀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客座教授,并成为著名公知。

心理学高考分数线

2018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究竟是如何设定的?

就在上个星期,近1400所准备2017年在浙江招生的高校,集体公布了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范围一出,就有不少考生惊呼:选物理能报91%的专业,真是没想到。

这几天,本报微信公众号家长学堂(微信号:hz85188518)收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提问:有人好奇到底这些选考科目是如何确定的?有人问为什么报考温州大学的“中文专业”要选考物理?来看看各所高校的老师都是怎么说的吧。

设定选考科目

首看专业培养关联度

“像化工与生物类、电气通信与计算机类、机械与工业工程类这些理工科,选考科目肯定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这几门基础学科,两者之间有很明显的专业培养关联度。”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朱成康说,在公布选考科目范围前,学校向各个分院广泛征集意见,还前往部分高中调研,最终出炉的选考科目名单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目的是能给予考生最大的选择面,且尽可能地满足优秀学生的报考要求。

和浙工大一样,大部分高校都将专业培养关联度作为设定选考科目的首要要素。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有35个专业将面向全省招生,其中,医学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非医学类专业则基本没有选考要求。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医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希望学生在这些学科方面基础扎实一些。”

在此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中,有48所“211”高校的338个专业,指定技术为选考科目,其在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中,比例达到70.6%,在7门选考科目中排在第三。而在此前,省内不少高中都曾面向学生家长做过“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调查,其中显示,技术因为意向学生少,在多个学校的调查中垫底。

对此,不少高校表示,技术实践性强,考验综合能力,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有些专业与选考科目八竿子打不着?

是因为学校想招收复合型人才

在温州大学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名单中,记者看到,汉语言文学(创意中文实验班)这一专业(类)的选考科目之一竟然是物理。这一俗称“中文专业”的纯文科专业为何会将八竿子打不着的物理列入选考范围?

“物理好的学生大都思维灵活,灵敏度高,在创造力等方面会比较突出,这其实也是一个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温州大学招生办副主任胡魁告诉记者,该专业拟在明后两年首次招生,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其培养重点放在“创意”二字上。“孔子学院接连创办,经典国学愈来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希望能引导学生用创新、独特的中文视角去看待各类问题,因此希望通过多提出一些选科要求,将更多考生纳入,扩大生源。”胡魁说。

大部分高校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学校各专业都希望能招收、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比较看重学生的底蕴和宽度,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升综合素养。“现在高中已不再有文理科之分,因而我们也明确了一些文理兼招的专业要求,比如园林与城市建设类从前只招收理科生,但其实这个专业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我们把历史列入选考科目,既鼓励擅长历史又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文科学生报考,也给有意向报考的理科生提个醒,不可忽略对专业素养的学习。”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社会合作与创业部主任陈航峰说。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也在选考要求中透露出“基本专业素养不可缺”的信息。该校2017年招考的'哲学类专业,把物理、化学、历史作为选考科目。据该校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学好哲学需要一定的物理学功底,进入哲学系后也要学习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数理逻辑等课程,“文、理科知识并非毫不相干,做到两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既利于丰富学生综合知识储备,也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选物理能报考91%的专业

是否要猛补物理?

“如果学生对物理本身不感兴趣,单纯看重物理在高校专业中的高覆盖率而选报,那是非常不明智的。”浙江大学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任选一门科目,可填报的专业或大类都超过六成,追求过高的覆盖率意义不大,学生的最佳选择是从个人的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兴趣,以及平时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科目,这也是高考新方案增加学生选择权的一种体现。“在确定选考科目时,应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出发考虑。”温州肯恩大学相关负责人这样提醒考生。

买什么高考辅导书比较好(浙江)

心理学高考分数线如下:

1、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为658分。

2、华东师范大学,最低录取分数为632分。

3、北京师范大学,最低录取分数为632分。

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最低录取分数为603分。

5、华南师范大学,最低录取分数为597分。

心理学专业靠前的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专业是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心理学的就业前景

1、临床心理学家:在医院、诊所或私人诊所中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帮助人们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2、教育心理学家: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从事心理咨询、教育评估和学生发展指导等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行为问题。

3、咨询心理学家:在私人机构、公司或独立咨询实践中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职业问题。

4、人力资源专员:在企业或组织中负责招聘、培训和员工发展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心理学知识提供支持和指导。

5、市场研究分析师:在市场研究公司或企业中从事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读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

6、健康与福祉专员:在健康促进机构、社区组织或政府部门中负责制定和实施健康与福祉项目,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高考的全称是什么

我买的是《3年高考2年模拟》。这里题目是不错的。数学那门科很好的。就和高3的2轮复习差不多的样子下去。然后题目不错。建议你买。(就买那种蓝色字白色底的那种很大本还比较厚的那种。右边有写理科数学的那样的。调研的那种是在离高考100天左右做的。你高2的话那种普通大本的厚厚的那种够你做了的。那里面每道题都搞定数学就很好啦。)

不过我觉得你高2可能还没必要这么急着做。你把老师给你的作业做好,差不多就行了。等你到了高2升高3的那个暑假去买来做我觉得效果会更好一点。现在买点和上课教材同步的那种习题比较好。

嘿,小朋友加油哈。

试题调研高考决战压轴大题好吗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

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得文凭学历的惟一途径,还有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大和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学历。

上海、浙江二省市2014年开始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2017年开始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扩展资料:

一、考试时间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近年来这一时段气温有所升高,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各界希望将高考时间适当提前。

为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身心健康、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经调研论证,并报经同意,决定从2003年开始调整高考时间,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高考时间调整涉及高中教学安排、考试组织和阅卷录取等诸多环节,与公安、卫生、交通、通讯、机要保密等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

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中学、高校和各有关方面要从落实江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和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切实把好事办好。

要充分注意由于高考时间提前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周密细致的配套措施,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人人皆知,确保高考时间调整平稳顺利地进行,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做得更好。

二、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多数采用网上录取,对考生的录取是根据考生的分数及所填报的志愿来进行的。如今所采用的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若干批次。

此外,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 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截止2015年,山东、山西、天津、浙江、福建、四川、广西等省份取消“三本”批次招生,湖北则宣布将于2016年高考取消“三本”批次招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我觉得你应该买试题调研,我也用了,感觉还不错,不过我买的时候,都是高三下学期了,你现在买,太早了,可能是旧版的,你是浙江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去买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很不错,或者去买“35套”,只要勤问老师,你会学到很多新知识的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