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状元的差距,高考状元的前途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1977年那个以接近满分考入北大的才女刘学红,后来怎样了?2.当年为了给农村父母争口气,高考900分的广东状元,他后来怎么样?3.邻居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的只考上职高,你是什么感受?4.你为什么没有上清华,你觉得你和上清华北大的同学有什么区别?5.北理工状元学霸姚远在上海捡垃圾流浪12年,令人唏嘘不已6.状元三元六元 科举高考落榜 江阴高考状元名单公布,江阴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一、2

1.1977年那个以接近满分考入北大的才女刘学红,后来怎样了?

2.当年为了给农村父母争口气,高考900分的广东状元,他后来怎么样?

3.邻居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的只考上职高,你是什么感受?

4.你为什么没有上清华,你觉得你和上清华北大的同学有什么区别?

5.北理工状元学霸姚远在上海捡垃圾流浪12年,令人唏嘘不已

6.状元三元六元 科举高考落榜

高考状元的差距,高考状元的前途

江阴高考状元名单公布,江阴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一、2018年江阴高考状元相关信息

赵叶总分414分。并列第一。

赵叶

当得知分数时,赵叶说:“太意外了,我估分只有380。”虽然赵叶和家里人觉得文科第一名“太意外了,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是赵叶的同学却觉得,她一直是一匹千里马!

赵叶在班里总在前五名,第二、第三也是“家常便饭”。

她还有很高的文艺才华,唱歌跳舞倍儿精,校园剧演出时她饰演“王熙凤”,更是惟妙惟肖。

赵叶的特点是:平时做事井井有条,笔记详尽细致,同学间很有亲和力,思想也很有深度,有一次甚至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质疑,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妈妈说,赵叶平时很喜欢看书,也看了不少书,不过从江阴市第一中学到了南菁高中她才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和班里其他同学比还有点差距的。南菁的学习氛围感染着赵叶,赵叶也积极参加学习互助小组等。

不过,赵叶的生活里也不全是学习,她还喜欢动漫,高中也没有丢掉这个爱好。

被问到将来有什么打算的时候,赵叶妈妈说“要调理好身体,毕竟读大学要离开父母了”。

原来,赵叶一直以来都有颈椎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顽强学习的典范”。也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赵叶还没想好究竟要选什么学校。

二、最新江阴高中人气排名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88.0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86.15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高级中学71.5

江阴市第一中学67.0

江阴市青阳中学60.1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56.4

三、高考状元高中学习方法和心得/高中学习方法/

正确处理兴趣与应试的关系

选择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对文科有超过理科的兴趣。这种兴趣应该成为高考的助力,而不是应试的阻力。

第一,兴趣可以促进应试。这是"放"的过程。主要是大量阅读,从而对课内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兴趣必须服从应试。这是"收"的过程。应试毕竟不同于自由涉猎,主要是有客观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是必须适应的,也是高考训练的重点。

"只剩下最后不到1个月时间,学习状况基本已定型。良好的心态就成为同档次考生间比拼的法宝。"张宇总结了一套心理备战经验。他概括说,6月?7月的心理准备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要充分估计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准备好有效的应对措施。张宇解释道,考场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像天气偏热、监考老师面容严厉、遇到从未见过的试题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情和状态。在这1个月中,应该把能够想见的"万一"都预设出来,然后有意将自己置于此种情境之下,并设法谋求多种稳妥的解决方式。

二要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切忌迷信、盲从。在这段最紧张最易心烦的日子里,考生应更注重考试过程,想想如何发挥最佳水平,而"不要总去惦记考试结果,不要荒唐地臆造出失败的假象"。某一次考试或自我评估成绩不理想之后,考生千万不可认为"是高考成绩的预兆",自此失去信心和拼搏的勇气。

;

1977年那个以接近满分考入北大的才女刘学红,后来怎样了?

其他信息:

“秀才不出三江外”,传说中的“三江”,即江苏、浙江和江西。纵观古今,教育水平最好的省份,虽然我不是江苏人,但我觉得江苏倘若屈居第二,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江苏教育水平位居全国榜首。 国内哪个省的教育水平最好 首先,在古代状元方面的较量:从唐朝到清朝近一千三百年间,江苏省横空出世的科举状元多达60名,比第二名的浙江多6名,比第三名的河南多23名,比第四名的福建多27名,比第五名的山东多30名。 在某种程度上,当今的高考状元和昔日科考状元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至少在级别上,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状元是国家级的,而高考状元顶多是一个省的高考分数最高者。能够培养出科考状元的地区,用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其次,在现代两院院士数量方面的PK: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江苏省的两院院士共计498人(包括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常驻院士),比第二名的浙江多73名,比第三名的广东多321名,比第四名的福建多330名,比第五名的山东多347名(以上前5名是各个省份间的较量,不包括直辖市)。 众所周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并非谁都可以担任的,国内只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方能上榜。两院院士的数量,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判断出一个省份的教育质量的优劣。江浙地区的两院院士数量之多,也是其教育水平之高的一个缩影。 第三,江苏省从古至今人才辈出。被誉为“兵仙”或者“神帅”韩信来自江苏淮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来自江苏淮安,享誉国内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都来自于江苏苏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来自江苏苏州,才华横溢、铁骨铮铮的现代文人朱自清来自江苏连云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瞿秋白来自江苏常州……举先贤,难尽说;如薪火,传不绝。江苏地区的人才是怎么来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基因强大,另一方面在于这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确实不容小觑。 中国教育最发达的5个省份 1、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高等资源极其发达,远超中国任何一个省、市、直辖市。拥有75所公办大学,其中211及以上大学26所,985一流大学A类8所,分别是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理工、北航、农大、民大,剩余18所为各个领域均衡分布的211大学。 除此之外,北京还拥有一大批非985、211的知名全国重点大学,比如北语、外交学院、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等,高校知名度全国第一。 2、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其高校资源也格外发达。拥有44所公办大学,其中211双一流大学9所,985大学4所,即复旦、上交、同济、华师。其余5所为211大学,其中上海财经更是全国顶尖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吓死人系列。 除此之外,上海海关、上海立信、上海应用技术等学校就业也十分好,录取分数线均位于一本大学之列。 3、江苏 江苏高教资源丰富的根基当然是民国时期奠定的,一所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保留了其主体)所贡献出的力量支撑起了整个南京的大学圈。 11所211大学,其中南大、东南大两所985,其余在综合、医学、师范、理工、农业、航天、水利、矿业等各分布一所211强势大学。其中综合类的苏大成绩耀眼。 双非高校中,江苏大学表现也十分好。 4、湖北 湖北,中国中部高教第一大省。7所211,两所985(武大、华科,基本均是前15名大学),文理分布均衡,211大学中,华中师范实力很强,华农的一流学科数量超过一半985大学,中南财经、武汉理工、地大(武汉)都是行业领先大学。 除此之外,武汉一、二本大学我数量也众多,各级各类学校分布广泛。 5、陕西 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高校资源的雄厚家底是抗战时期奠定的。共有63所公办大学。 其中,7所211(四医大不在其中),3所985,分别为西交、西工大、西农(位于杨陵),其余四所长安大、西电、西北大、陕师大分别是工科、电子、综合、师范类强校,实力均居全国100强。

当年为了给农村父母争口气,高考900分的广东状元,他后来怎么样?

大家应该都知道1977年的高考非常难,也是有史以来最难的一次高考,而大家也都听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其实本来就激励着很多人在学习,知识方面一直在前进,也是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而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每次的发展都需要支持和人才相结合的力量,所以我国对于这一方面非常的看重而高考,也是一个选拔人才的一场最重要的考试,每年有很多学生家长还有老师都会关注每一年的高考,而高考也是作为了一些寒门出贵子的这一个能改变人生的最大的机会,对于很多贫困家庭里的人来说非常的重要,通过高考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在当年1977年的高考中,他被评为了最牛高考的状元,接近满分考入北京大学那么现在怎么样了呢?

这个人他叫做刘学红,其实在67年到77年的时候,这些期间刚好高考是被废除的,而考大学也非常的难,他在75年中学毕业的时候也是被分配到了去乡下,和一些老人进行改造,所以他就不能继续在学校里学习更多可贵的知识了,在改造中他也是凭借自己非常聪明的头脑对一些技术非常的熟练掌握,但是这样他也并没有太好的一些成绩,毕竟劳动一般都是靠的是体力活,所以他一直想要回到学校学习自己的知识,在77年的时候,刚好高考又从我们国家给恢复了过来,像这种人渴望高考的人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真的是非常的多。

其实有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表示这是一个好消息,刘学红听完之后也是打心眼里非常的高兴,他开始第一次参加高考,他的名字已经报了下来,报完名字后他在复习的时候也非常的紧张,而那时候十月份是刚刚恢复高考的时间,12月份就是考试,所以他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去进行高考复习,这些人一般都是白天干活晚上学习,这一事件当年也不亚于古代的凿壁偷光和悬梁刺股这一件事情。

并且当年也没有网络,而且资料都非常的缺少,就这样在不充分的情况下,她也是在语文100分满分的情况下,考了99分这么好的成绩,仅仅是从作文里扣了一分,而在77年的时候,他也是他一个转折点,以为是成功地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学习了大学的知识,最后进行了文学系的学习,而最后她在毕业之后也是参加了工作,在中国新城年报进行他的自己工作,最后也是成为了总经理。

其实他的人生非常的坎坷,但是又同样的幸运,所以这样的人一生都不会错的,他的表现和他的努力也让我们叹为观止,非常的敬佩他们的勇气和毅力,现在很多人不能做到这些,他的人生也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寒门也能出贵子,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邻居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的只考上职高,你是什么感受?

高考似乎成为了一个能跳出自己原本圈子的一个重要的台阶。很多家里贫穷的人都可以凭借高考改变自己的生活。在古代,就有各种考试,这些考试能让许多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隋唐的科举制。如果你命中状元,那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从而因为这件事而去朝廷做官,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在那个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因为在古代,人与人的差距非常之大。只要是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如果参加考试,就会被包庇,导致真正寒窗苦读的人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

而在现代,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在大家高考的时候,还会有警察看守。如果发现有人作弊,便会被抓去坐牢。于是,高考便成为了所有人都期待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参加高考。下面,笔者我便要给大家讲一个特别励志的真实事件。17年前的广东状元高考900分考入北大,为农民父母争口气,他现状如何?

这个以900分考入北大的广东高考状元名叫谭志佳。谭志佳在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苦。甚至有时候家里的父母连谭志佳的学费都付不起。并且在家里面,吃的喝的都要思考半天,想想怎么样才能省下钱来生活。从小,谭志佳就知道自己家里很穷,不像其他家里那么富有。谭志佳的父母告诉他:“以后将来不管如何,遇到什么很艰难的事,都要咬牙挺过去。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家境,在外面肯定会被人嘲笑,受到欺负。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努力。所以,你要想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就努力读书,参加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谭志佳的父母告诉他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高考。于是,这句话在谭志佳的心里记了一辈子。

谭志佳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努力。他想走出这个村子 ,去城市读书。于是,谭志佳非常勤奋。他没日没夜的看书,为的就是争取一个去大城市读书的机会。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谭志佳迎来了他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机会 ,就是中考。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次中考,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却是谭志佳唯一能去大城市的机会。他为了这次中考,准备了很长的时间。最后,他考上了城市的高中。谭志佳心里很是开心。同时,谭志佳父母的心里也感到很骄傲。

可是,考上城市高中的谭志佳并没有放松学习,因为他认为这个学校有许多比他优秀的人。他要想考一个好的大学 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毕竟有一句话说的好。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不努力,别人不会停下来等你。所以,谭志佳变得更加努力,每天早上和睡觉前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下课的时候也从没看到他出去和朋友玩,聊天。在当时谭志佳的世界里,只有学习。他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他以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谭志佳的家人很为他骄傲。当时,因为他满分的成绩被报道出来,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谭志佳上大学后,也没有变得贪玩。他更加努力,现在他的目标就是能赚很多钱养活他的家人。他一边读书,一边做家教赚钱。当时的他可以说是很自立了。那时候最好的机会就是出国留学。但谭志佳放弃了,他想能够照顾他的父母,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后来.,谭志佳又去了香港大学读书,每个月学校还会给他15000的奖金。拿到这些钱后,谭志佳留了一些给自己。剩下的留给父母和弟弟用。

学习能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笔者我在这里忠诚的祝福大家早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好啦!大家应该都听得还不过瘾吧!那就赶快在评论区给我笔者我留言吧!

你为什么没有上清华,你觉得你和上清华北大的同学有什么区别?

网友一:

两个孩子是同班同学,一个考上清华,一个上职高。我觉得会有小失落,但是这个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吧,能考上清华的孩子,大概从小就是学霸,和读职高的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啊,心里的不满、落差大概在多年的学习中已经适应了吧。

同班开始,家长就一直拿那位同学来作比较:如果朋友早睡觉了,妈妈就说,看看那个同学,人家成绩那么好,还在学习呢。如果朋友想去哪里玩,妈妈就说,你要是有那个同学成绩那么好,我就让你到处玩。结果,那个同学上了北大,而我的朋友读了一个二本,但是多年来那个学霸带给她的伤害还在,现在提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网友二:

自家的孩子自家疼,全国有多少个能考上清华的,难道因为有个清华的邻居就要不开心,就要愤愤不平吗?真的没有必要。一个重点高中上清华的也不过几个,这么小的概率就像中大奖一样,肯定不是人人都有的。

再说,人家的孩子能考上清华,人家的家长肯定也不差啊,至少在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观念上肯定比我强啊。孩子上职高的大概就是两个原因,一是父母没有能够给予很好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一样的,决定因素在于家庭教育。二是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有差距,一个普通人老想着和姚明比身高,那不是找虐吗?

退一万步说,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步,学习好的人不一定就是人生赢家。努力帮孩子做好未来的规划吧,多学些技能防身,想要读大学也是可以的。

网友三:

我的孩子和邻居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以前两家且走得很近。那个孩子从小听话、懂事,学习上的事全靠自觉,从不让家长操心。而我孩子也听话,但学习方面远没有邻居孩子自律,爱好广,心思野,不太勤奋,但在学校也算可以。两孩一起保送重点高中、重点班。高中阶段两家因一件事闹了矛盾,从此成路人。而那个邻居孩子学习越发出众,而我家孩子则不显山不露水,即便高考前夕她也该玩就玩,自我、阳光,而邻家孩子一门心思在学习上,那种玩命的拼搏让不到十八岁的他俨然似三十几岁沧桑中年汉子,孩子并不难看,但因长期的高度紧张、焦虑给他神情带来超乎年龄的成熟、苍老,乃至那年他成为高考状元经媒体报道出来后,有网友在下面留言:太丑了,所以丑人才要多读书。

为这句话我为孩子难过。实话讲,考上清华是每个家长的骄傲,但如果孩子为此生活、学习为此要背负常人难以想家的重荷我宁愿放弃此理想。这绝非葡萄吃不到就是酸的心理,这真是我的所想,邻家孩子上清华我心态非常平静,没有嫉妒和眼红,这是孩子付出的回报,而我孩子只考上一所普通的211大学,我也高兴,不必让邻家的孩子成为她比较的目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关键是尽大尽可能挖出孩子的潜力让其成材。

网友四:

首先考上清华的,一定要低调,否则容易拉仇恨,即便是你的亲戚,同学朋友,也可能心里会有阴影。这是很多人的心理障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实话实说,都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牛,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优秀,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尤其那些平时与你差的不远的,如果他的孩子考得差了,对考上清华的,就会更多的仇恨。能正视自己和正视自己孩子的人,毕竟是少数,能心态摆平的就更少了。他看到的只是考上清华的结果,没有想过人家考上清华付出了多少,人家家长付出了多少。

我孩子今年考上了清华,但不是那种绝顶聪明的人。他每天晚上都学到12点半到1点,坚持了四年。到了清华,他也是泛泛一般的人,比他牛的人多如牛毛。现在每天晚上都学到一点。他的清华同学,都很多学到一点两点。保持低调,勤奋,是一个根本。我孩子考上清华分数后,就没有与原来的同学讨论过高考的事,他比我们都想的多,容易拉仇恨。再说高考考试成绩,与将来的前景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网友五:

我会觉得很内疚,也很沮丧,因为孩子学习差,家长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即便我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种失望,也是掩饰不住的。而孩子,我想他心中的失望和自责,或者说自卑心情更严重。作为当事人,同班学习,结果差异却这么大,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还要重。

所以,如果遇到这种事,希望家长不要责骂孩子,既然已成事实,就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谈,找找差距的原因在哪里?以后咱们怎么努力?不是一定要跟别人比,(跟别人比的人生都是悲哀的),但是我们要想办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天大路通成才!所以,在心中关键环节最考验的不是孩子,反而是家长的心态和做法。

网友六:

这个时候,考验的不是孩子,是父母的心态。有一次,我也对我的孩子说了一句,谁谁不是学得好好的?我的孩子温和地说,妈,你也说“别人家的孩子”了。我瞬间羞愧难当。我觉得比较就是虚荣心是作怪。反之,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拿自己的父母与同学的父母比较,我们自己又是什么感受呢?孩子没有挑剔我们,我们也不应该伤孩子的自尊。

作为家长,第一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第二是堂堂正正做人;第三鼓励孩子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养成独立的人格。其他方面,就平常心对待吧。

北理工状元学霸姚远在上海捡垃圾流浪12年,令人唏嘘不已

我上的大学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师范院校 ,和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相比 我们学校特别普通。相较于那些上清华北大的同学 ,我认为在智力这些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不同点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于自身是否自律 ,在于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每天的任务 。

相较于大部分上清华北大的同学来说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更为负责,更为认真。记得曾经看过一位北大高考状元的自述,在高中期间 他除了要完成明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会自己给自己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而对于我来说 ,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了 ,有时候作业太多也可能会完不成。更不论说还会给自己额外布置作业,这些时不可能的。

并且对于我身边的学霸来说 ,在高中期间 ,特别是高三期间 ,他们他们周末外出的时间根本没有,有也是特别少。她们会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后再考虑是否要外出放松。而对于我来说 ,周末是每周的放松时间 ,每周出去的游玩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我会将他当做是自己的放松时间 。而对于那些上北大清华的同学来说,周末更是他们的学习时间。其实,有时候,我们和那些北大清华的同学在智力上并没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与他们身体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刚刚进入高中时,接收到的知识是相同的,只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使用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慢慢的使得我们对于学习的接收程度也有所不同。

对于我自己为什么没有考上清华,我是这样理解的。再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的东西慢慢的增多,本身作为一个女孩子,对于理科的东西相较于男孩子来说,接受的程度要低。再加上由于考试成绩的打击,可能对于学习的态度兴趣有所下降。慢慢的学习就不是特别棒,自己没有好好的进行反思,都造成了学习的落后。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是天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也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状元三元六元 科举高考落榜

看了 北理工状元学霸姚远在上海捡垃圾流浪12年,令人唏嘘不已。 大部分都是芸芸众生,不要攀比,不要太要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足。身在高处的人不一定比身在低处的烦恼更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纵有再多的不甘心,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归要接受命运,与自己和解。也许那几年他所处小环境的不包容、不 健康 的攀比甚至尔虞我诈令以及 社会 大环境中的某些对读书的功利化、笑贫不笑娼的重物质轻精神的 社会 风气、各色人等贫富差距的拉大和以经济收入衡量人有没有本事的 社会 价值取向等等令姚远他辞职后再就业屡次碰壁后逐渐迷失,不再想找工作而选择流浪……流浪中可想而知又会遇到可想而知的各种被 社会 捶打、斯文扫地、尊严被践踏等等情形。本就有些清高孤傲的昔日学霸高考状元,也许进入 社会 后遇到了一些心理落差、不平之事,后来竟落得个被 社会 按在地上摩擦的境况,使他精神被击垮……还好他没有变成疯子神经病,在被媒体曝光、警方救助、家人抚慰后现在逐渐恢复 健康 。希望他能好好调整心态,不要觉得曾经的高考状元现在就必须怎么怎么样。不畏惧将来,不怀念过往, 健康 平淡的生活。也许随遇而安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蓑烟雨任平生。今后他可以找一份工作安身立命,趁着近年来的网络对高学历流浪者的热度,工作之余可以写一本书,书名就叫《逝去青春十二载——我在魔都流浪那些年》吧。

卷一 科举,高考他爹有多难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位大哥,已经参加高考26次了,人送绰号——“考王”。

提到高考,就不由得想起,在古代中国,也有这么一项制度,它始于被鄙视的隋炀帝,终于被鄙视的光绪帝。

从607年-1905年,作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它延续了将近1300年。

对,就是科举制。

可以说,在血脉上,它就是高考的祖宗,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各国选拔文官的主要形态——考试。

1300多年间,产生了超过几百个状元,十万多进士,几百万举人,无数秀才,更多的童生。

童生自然是落榜的人。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仍然是个童生。史载有百姓老童生与十五岁童生共同参加同一场考试的场面。

事实上,在科举之路上,绝大部分人都是童生,他们只是在资格预选赛外徘徊,不得其门而入。

而秀才,算是有了官身,有了特权,不用服役交粮,见县官不拜。

举人,那是国家的储备干部,如果有缺,可以作官了,也是乡绅家族的主要支撑力量。

进士,自然是权力金字塔上层的一小部分人,平均年产仅几十个的珍稀物种。

状元,进士的头把交椅,更加难得的人物,按年份算,平均二三年才会产生一个。

但在状元之上,还有更传奇的——

三元会首,六元会首。

意思也很明了,就是一个人六次考试全是第一。

哪六次考试呢?

中国科举到了明清时代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共有这么几个关口: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因此六元会首只有两个,明朝清朝各一人,都是大族子弟。

三元会首就宽松些, 历史 共有十六人,后三门乡/会/殿试达标即可。

由于前三门县/府/院试算是科举预选考试,因此有时也会被归为一门。但它们确实是实打实地要进行共十场考试,县试5场,府试3场,院试2场,只是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拿科举体系跟如今的考试体系进行一个不科学的横向比较,大致如此——

县试=入园考试;府试=小升初;院试=中考;乡试=高考;会试=研考;殿试=博考。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比对,事实上,在难易程度方面,两者差距贼大。

如今的高考录取率超过50%,乡试的录取率可能是10%左右,不是一个档次的。乡试要与一本比录取率才有意义。

此外,考生的学习环境不同。古代虽然有学校,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功能上来讲,与现代的学校都不同。考生想要考取,更多是靠自学和家学经验。

平均而言,一个家族要出个进士,需要几辈人连续奋斗才能成功。曾祖父是秀才,祖父是举人,父辈是贡士,自己中进士。一方面是经验积累,一方面是财富积累。

这样一来,进士的高产地区就更可能是那些经济富庶、秩序稳定、读书成风的地方了。

在唐朝,是河北大族,在宋明清,则是江南的书香世家。

卷二 人生,状元三元六元轶事

话说有一天,大唐公司董事长李世民刚忙完一个大项目,就给自己放了一天假,骑马去林子溜达溜达,打个野味什么的,放松一下。

说时迟,那时快,忽然从旁边冒出一句话——

世民,你是董事长,不要自己开车玩耍,万一出个车祸,撞死个花花草草、猫猫狗狗的怎么办?公司形象往哪儿搁?员工怎么想?街坊邻居要不要你赔?会不会把你围起来群殴?

敢说出这种话的是谁呢?

中国 历史 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622年(武德五年)状元。后来参加过玄武门之变,是和太宗一起扛过枪的人。

世民无奈:我今天休息,有保镖。我是老司机了,车技没得说,你是知道的。

孙(在地上躺平):反正我说不过你,你今天要想出去,就从我身上轧过去。

李(怒火冲天):到底我是董事长,还是你是董事长,反了你了,保镖,把这货抓起来嫩死。

孙(面无惧色):呵呵,听说大夏公司有个叫关龙逢的职员因为提意见而丧命,看来我要找他下象棋去了。

李(转怒为喜):咳,老孙,跟你开玩笑呢。你对公司的忠诚,我是知道的。走,咱们下棋去,你说下象棋围棋还是西洋棋吧,咱今儿个奉陪到底。

这位铁骨铮铮的孙伏伽,一辈子过得挺充实。对了,他是贝州武城人,也就是今天的衡水故城县。

难道说,盛极一时、以制造北清录取率出名的衡水中学,选址是经过深刻考虑,要跟中国第一个状元扯上关系?

当然,也许只是一个巧合。

还有一个巧合。

中国第一个三元会首和最后一个六元会首的中榜时间,相差整1000年。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博陵(定州)人崔元翰,辛酉科状元。这是中国史载的第一个三元会首,此人出自博陵崔氏,号称当时的天下第一望族。

事实上,唐朝的多数进士也确实出自大族之家。在那个普通人都是文盲的时代,能读上书,绝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当然,对于大族来讲,这是基操和起点。

崔元翰是唐朝齐国公崔日用堂侄。母丧,隐居教书治学,年近五十才中进士。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都是第一。

可惜的是,唐史虽然有N个崔姓名人的传记,却并未为他做传。可能是因为此人的存在感较低,作为不显。此人性刚烈,喜孤独,社交少,做官数年,后被降职,就病故了。

咦,崔元翰似乎也是河北人,这就有点巧。看来唐以前,河北地区确实很强。赫赫有名的河北三镇就不要提了,毕竟是割据势力。

一千年以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苏州人钱棨,中辛丑科状元。

这是中国唯二的六元会首,也是清朝第一个三元会首。

有个说法,乾隆到了晚年,自觉业绩不错,在古今皇帝中创了多个纪录。这年开科取士,忽然发现大清、或者说自己手里居然没有诞生过一个三元会首。

这说不过去,因为前明是有的。

旁边的大臣闻弦歌而知雅意:老板,您看下本科第十名的简历。

嘶!这个姓钱的了不得啊,五元合一了,真有钱!

我帮他再进一步,凑个整。今年的状元,就是此人了。

这样一来,咱们大清就有六元会首,hiahiahiahia!

这事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啊?

——明白,小的明白。

不过,此官有个写日记的习惯。这么有趣的事情,怎么可以不记下来呢。回家以后,他手一滑,到底坚持了自己的习惯。

事实上,我们知道,任何一次考试也好、比赛也好,都有不小的随机性和运气成分。就跟人们成功一样,有时候,某个人能够夺魁,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运气。

比如,监考官的因素,天气因素,考场环境因素,心态情绪因素,时机因素。很多。

那么,能够在多次考试中总是拿第一的人,综合素质必然过硬,情绪控制力极强,发挥极其稳定。这样的人,不是为考试而生的人,就是为考试磨炼了一生的人。

钱棨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六元之路并不轻松。

从小研习八股文,常常夜读到五更。少年多次考童试,纷纷落榜又重来。

他一直考到32岁,才以第一名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案首”。

接下来考乡试,又是连续失败。六进考场,六次落榜。

45岁,考中举人“解元”。

大约是厚积薄发,后面就比较顺畅了,贡士“会元”,进士“状元”,相对水到渠成了。

按五岁学习,十五岁参加考试,他至少应考30多年,备考40多年。

此人为人如何?

权臣和珅曾招揽他入伙,被他断然拒绝,因此遭到暗算。和珅倒台后,嘉庆任他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钱棨是无锡钱氏某分支后裔,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曾祖是顺治进士、又名列康熙博学鸿词科一甲,授官翰林院编修。他能够一直专心科举,家境至少小康以上。

另一位奇人、六元会首是明朝的黄观。

这位大哥卒年38岁,是在27岁时一口气完成了六元大业的。

不过,正史只写明他是会试、殿试双第一。他的六元,更多是作为轶事来传播的,存在较大争议。

此人的父亲是赘婿,黄观原从母家姓许,做官后才恢复原姓。

他师从元末官员学者黄冔(音徐),忠于建文帝,靖难之役后,全家投江殉难,可见风骨。

朱棣怒而将他的名字从登科录上抹去。直到明末他才恢复名誉。

卷三 思考 落榜的人们

科举的实质是为朝廷选拔中高层官员储备人才,重在选拔,因此名额有限,无法盲目加量。

今天高考的目的则不尽相同,它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建设力量,更多的是一个职业分流作用。通过高考,不过是继续深造的直通车,通不过,就走实用技术路线。

但无论是哪个路线,不付出努力都是不行的。

国家建设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都想着去作官,搞理论研究,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国家更多需要的还是能够做实际事情的人,比如研发,编程,制造,服务,都需要大量的人。

在任何环境生存,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历史 上的这唯二的六元,十几位三元,数百个状元,在科举这件事上,他们算是站在顶端的极少数人。

但说实话,他们的人生成就如何呢?

李白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可能是因为家中经商,也许是因为户口不明,总之根本没有资格参加;

杜甫落过两次榜,最后只能通过其他考试作了小官,据说主要是因为奸相作梗;

元稹明经及第,去拜访洛阳老乡李贺,却遭到嘲笑,毕竟明经考试相对容易,远不如进士难度大;

但实际上,李贺才名虽高,但遭到他人阻挠,最终也未能中进士,凭借宗室身份,通过其他考核获得一小官,后怒而辞官,去做了几年节度使幕僚;

孟浩然归隐作诗,韩愈三次落榜,张继落榜后写出《枫桥夜泊》,罗隐因貌丑落榜;

王阳明参加了九次科考,归有光八次落第,李时珍三次不第后干脆当了家传医生,唐伯虎、蒲松龄都是响当当的文化落榜生,龚自珍因为字不好只能进三甲;

还有两个有名的落榜生黄巢和洪秀全,此二人干脆造了反,深刻影响了中国的 历史 走向。

可以说,许多人都是落榜生,更多人可能边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因为穷,或者因为家庭成分。

科举、高考是一条路,看起来可能是最近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路。

文章标签: # 孩子 # 高考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