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2020年辽宁高考学生-辽宁高考考生轻生

tamoadmin 2024-08-2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材料作文 科学家 艺术家 平凡而伟大的人 给谁颁奖2.有没有其他的学会生存的事例,那些事例太少了3.高考十篇满分作文如题 谢谢了4.全国三本类学校有哪些?5.关于统计作文600字付清醒,及时行乐6.学会生存的作文高考材料作文 科学家 艺术家 平凡而伟大的人 给谁颁奖2005感动中国颁奖词魏青刚 颁奖词(搏击巨浪勇救人)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

1.高考材料作文 科学家 艺术家 平凡而伟大的人 给谁颁奖

2.有没有其他的学会生存的事例,那些事例太少了

3.高考十篇满分作文如题 谢谢了

4.全国三本类学校有哪些?

5.关于统计作文600字付清醒,及时行乐

6.学会生存的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 科学家 艺术家 平凡而伟大的人 给谁颁奖

2020年辽宁高考学生-辽宁高考考生轻生

2005感动中国颁奖词

魏青刚 颁奖词

(搏击巨浪勇救人)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事迹: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3天后,人们才知道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邰丽华颁奖词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 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事迹: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洪战辉颁奖词

(带着妹妹上大学 ) 颁奖词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事迹: 13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在颁奖典礼上,他动情地说:“有句话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李春燕颁奖词

(照亮苗乡的月亮) 颁奖词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事迹:5年前来到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年年初李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100多块钱还给李春燕。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王顺友颁奖词

(马班邮路的铁汉) 颁奖词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事迹: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丛飞颁奖词

(把时间献给孩子) 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事迹: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昨晚8时,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战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青藏铁路建设者被授予特别奖。

陈健颁奖词

(37年坚守诺言) 颁奖词 一个生者对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事迹:1969年8月15日,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有金训华的牺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金训华留在了逊克这片土地上,我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陪伴他呢? 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杨业功颁奖词

(中国军人的旗帜) 颁奖词 筑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事迹: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8个月。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4个字是“锐旅雄师”;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

黄伯云颁奖词

颁奖词 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事迹: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颁奖词

颁奖词 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鉴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亿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事迹:“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2007感动中国颁奖词

钱学森颁奖词

颁奖词(民族脊梁)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剑英颁奖词

颁奖词(天地英雄)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钟期荣胡鸿烈颁奖词

颁奖词(树仁立德)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夫妻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孟祥斌

颁奖词(义无反顾)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纪宝成)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方永刚颁奖词

颁奖词(践行信仰)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男,44岁,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李丽颁奖词

颁奖词(心灵强者)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李丽 湖南张海迪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闵恩泽颁奖词

颁奖词(人生如炬)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 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 年1月,经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陈晓兰颁奖词

颁奖词(大医医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谢延信颁奖词

颁奖词(有信延信)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罗映珍颁奖词

颁奖词(真爱无疆)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女,27岁,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嫦娥团队颁奖词

年度评选特别奖「嫦娥」团队。 颁奖词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季交接的里程碑,从此我们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中国人的心中荡漾。

参考:://baike.baidu/view/1116001.htm

有没有其他的学会生存的事例,那些事例太少了

引导孩子学会生存

一、“学会生存”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即“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对教育宗旨的确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在前言中说:“生命存在着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

“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第二,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以增强生存能力;第三,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这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好”。

学会自我保护,是最浅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个安全问题。

从人身的物质载体生存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含最佳状态)和非正常状态(含“0生存”状态即死亡)。这里所说的非正常状态,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伤害的各类后遗症,直至死亡。许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有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

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两千年来一直倡导和帮助青年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会终生无悔。”“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不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极好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对波士顿地区 456 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没有一定的意志磨炼,就难于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容易生发许多心理障碍。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质较为丰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的时代,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至为重要。

竞争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整个自然界,都早已存在,当今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会竞争更是生存之所必须。

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名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狙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对它们而言,问题就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但名为“哼哼”和“唧唧”的两个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没有奶酪,他们认为这不公平,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酩绝不仅是食物,奶酪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意味着地位和晋升,他们当然丢不得。没有了奶酪,明天怎么办?他们不愿意改变,一直期望着那里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千曲万折,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这时他们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他们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为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特别归纳出奶酪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忌,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

学会审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质量。

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规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识、认识等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既有为“恶”的因子,又有为“善”的成分。审美教育就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丑陋的一面,培养和发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句话,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审美教育则是最直接的途径。

二、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

在新闻媒体报道中,近些年来,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识、自护手段等,被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不断发生。《辽宁日报》2001 年 6 月 1 日披露:据对全国 11 个城市 4.3万名幼儿及中小学生进行的意外伤害调查,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 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 1.64 %,造成永久性伤残的占 1.01%。国内其他相关调查也显示:每年有 20 %— 40 %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给予医学关注,其中的1/3 需要手术治疗、卧床、休学或 1天以上活动受到限制。而在对儿童死因的调查中,意外伤害也是第一杀手。儿童意外伤害,带给社会、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严重损伤,往往永远无法愈合。

1998 年 11 月 18 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 14岁的少女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联防队员的歹徒欺骗、劫持、残害致死,一时间京城街谈巷议,人们在强烈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罪犯之时,也在大声呼吁:要教给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要让他们学会生存。许多情况表明,我国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岁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手指后惊惶失措,竟站在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匆忙赶来,见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国纽约郊区的赫蒙特有一位10 岁少年,一次在农场劳动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强忍剧痛奋力跑到 400米以外的电话亭,用脚拉开铁门,又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电话,然后便昏倒在地。救护人员救醒他时,他还提醒人们别忘了带上断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样的天壤之别。

有评论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这种本能再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这位14 岁女孩和美国那位 10岁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异,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教育,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一提生存教育,我们往往要去搞什么‘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讲座,甚至举办各种营队活动。这虽然可以起些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普及生存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存教育的时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点滴做起。试想,前边搞着夏令营,后面又跟个‘父母给养队',效果能怎样呢?郑板桥给儿子的遗言中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我看这话说得好。”

其实,父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无需大的操持,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强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安全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现场解说”。比如,领孩子过马路时,反复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带孩子走胡同时,提醒不要紧挨墙根走,以免被掉下的东西砸伤,等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时,也可结合相关内容讲解安全常识,传播与坏人做斗争的经验。这样做,既可省时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规上课还要好。在这里,父母的安全意识强弱和安全常识多寡,至关重要,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人在社会中生活,随时可能受到多种威胁和侵害,许多有益的东西里面也有有害因素潜藏,比如水、火、电、气、菌(有害细菌)、器(刀、枪、机器)、场(不安全的场地、场所)、动物(虫、蛇、狗及野兽)、坏人和自身的行为过度等10 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危险,为人父母者必须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和情况。

前面提到的《学会生存》一书,讲了 101个非常现实的安全问题,从六个方面介绍了独立在家,怎样处理意外;行路、乘车、游玩,怎样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面对突发,怎样处理伤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研读。

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实际效果,不能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吓得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使其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胆小如鼠。对于那些虽然存在危险因素,但在以后生活中又离不开的东西,不能取绝对躲避的态度,达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要认真教孩子掌握,否则将影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特别是面对引导孩子学会生存这个重大课题,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给予了每个人获生的机会和宝贵的生命时间,就像阳光公平地照耀每个人一样;而且它还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标准来平等地决定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还要告诉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始终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人只有在发挥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时,他才会最终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实的。更要告诉孩子,轻生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用自残的办法来威胁和报复别人是危险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英雄壮举”,科学地分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义,既不能把孩子引导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胆小鬼”,也不能让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当儿戏。

从“学会生存”的全方位意义上讲,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单就安全问题来讲,也不限于人身安全这一方面,所以,帮助孩子构筑安全防线,除了狭义的安全防线以外,还应该有道德防线和法律防线,将这三条防线与前边讲过的“戒”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与生活。

三、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孩子学劳动

引导孩子学会劳动,关键是解决父母自身的认识问题。在谈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问题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家里那么一点活儿,用不着孩子去分神。”“孩子学习那么忙,哪能让他浪费时间干家务!”两句话就暴露了认识上的误区:许多的父母只会从“劳动力”的意义上看孩子参加劳动,不知道劳动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对未来生存能力的重大影响。

前面我们曾谈到美国哈佛大学 研究人员 , 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其具体结果是: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 ,长大后的失业率为 1:15, 犯罪率为 1:10, 平均收入要高出 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 ,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 ,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 ,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据分析,孩子缺乏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 ,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仅靠理论说教 ,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 ,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 , 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 ,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 , 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 ,他仍然不会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问题的出现是十分普遍的。第二, 对孩子来说 , 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 , 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缺乏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 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 , 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 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 ,

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呈显著关系, 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 , 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 ,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 , 而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完全独立地生活 ,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胜任的 ,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 , 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 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 随着岁月的推移 ,甚至会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 , 乃至影响身心健康。总之 ,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肯定会产生许多弊端。

关于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这里我想起民间有一条非常明智的训诫:从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教他劳动。在我们的学生家里,劳动成了建立家庭成员文明关系的基础。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家庭生活之中。

我们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刚刚懂事和即将成年时,都要求他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比如 7岁即将入学时,在自家院子里为妈妈栽上一棵苹果树,把树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实献给妈妈。

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顾童年却看不到自己劳动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满意地对自己说:“这片绿色小树林,是我为大家休息种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为大家栽的。”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

“哪里的儿童、少年把为别人、为社会劳动当作快乐的源泉,哪里就完全用不着惩罚。”——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坚信这个教育规律的真实性。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惩罚,甚至连与惩罚有关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被应试教育折磨的手足无措的中国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呵护有加却轻重倒置的中国家长们,现在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套,简直无法接受,但这只能说明我们在误区里陷得太深。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劳动习惯、能力和观念方面,最关键的,也是最大障碍在于家庭教育。时下有不少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让孩子一味地嚼书本,为其苦心经营舒适的氛围。结果,孩子兴许成了学习尖子,但却是一个生活低能者。据湖北大学新闻学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武汉市中小学生对于家务劳动的疏远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五成学生不倒垃圾不扫地 ,近六成学生起床后不自己叠被子 , 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 九成不洗菜做饭。更让人惊讶的是,3% 的学生什么家务也不做 , 连整理书包都要家长代劳。出人意料的是 ,82%的学生表示愿意做家务 ,36% 的学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乐趣 , 而 70%的家长不让或不教学生做家务。可见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

要改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份量不足的现状,需要各位家长从根本上觉醒,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怀揣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为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教育创造恰当的环境。如果说,中国要将希望寄托于青少年一代,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对青少年在劳动方面教育的坐标。

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并非是天生就会劳动或喜爱劳动。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动物。这种“本我”的原始本能总想将人拽到安乐慵懒的状态。劳动是培养自立意识的最佳途径,亦是锻铸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种需要意识开导、意志强迫、情感认同的人为的活动。因而,对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的培育,不能取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或侥幸心态,而是应当从小刻意教化、塑造,并且不懈地坚持,将劳动逐渐演变为青少年认知与行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的表现和途径。

为人父母者无论文化程度高低 , 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 , 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 ,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 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 , 都有机会使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 ,孩子的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得以弥补的。

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会劳动,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对劳动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增强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本领。在共同劳动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其是否认真,是否偷懒耍滑,是否会动脑筋、找窍门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指导,要真诚地告诉孩子:那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奸懒馋滑者,注定是“给谁谁不要”,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

四、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

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

进化论的命题“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介绍这些,并不是要让一般的为人父母者从这样高深的理论层次来研究竞争,而是想证明竞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为人父母者从引导孩子的角度了解竞争,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竞争是一种生存选择”,“竞争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优胜劣汰”,竞争具有“实现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常识,以便和孩子一道,在应对和参与现实及未来的竞争中,尽量主动,而不致于被动。

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大家都在那里尽量表现,由社会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在较量中形成的次序来进行挑选。因为代表社会进行挑选的责任也要由具体人来承担,所以挑选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运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和责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

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

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

学生学习竞争,应当从学会考试入手。我这里所说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试”,也就是要引导孩子勇于和善于接受并应对各种类型的测试和选拔。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在中国科协 2003年学术年会上曾说过:“应付试卷这种考试,是人生道路上比较简单的一种考试,生活中的考试却要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个学生如果连应付考卷这种本领,在学校生活中都没有学会,怎么能说这个学生能有较好的素质。”

何院士认为,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考试,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光要考,还要经常考。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竞争力。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培养竞争意识,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将会无从下手。 ”

这观点,表面看来好像和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人发明的考试这种人力开发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在全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学以应考、教以应考”,而不是“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严重地障碍着我国现代化人才的成长。有人说,这种“应试文化”,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这是事实。

我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在“考”和“试”这种方式上。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否定考试,本质上的“考”和“试”,人类到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现在主要还是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的问题,以及“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内容和方法与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问题,执考人员是否公正的问题等等。

从竞争的理论高度来研究考试时,我发现树立科学的竞争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考试文化”的误区。科学的竞争观,应当以“力争上游”为竞争趋向,以“出类拔萃”为竞争目标,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为心理平衡器,在对竞争的参与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选择与放弃,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标上。

对学生来说,不必单纯刻意去追求满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力争最佳学习效果;不必刻意竞选学生干部,但要努力争取锻炼机会,学会脱颖而出;不必刻意谋求好人缘,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说:“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我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则是:把竞争的努力止于分数上,就是应试教育,把竞争的努力定位在出类拔萃上,就是素质教育。

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本质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另一个是防止权和钱对考试科学性的干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本来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比如面试和实际操作等。但实际情况是,少量的选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样的大批量选拔,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短期内能完成任务的更好的形式来取代书面考试的可能。

在目前情况下,引导孩子学会考试,把“考生”与“学生”统一起来,关键是自觉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不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竞争的需要看,都得学习真本事,靠投机取巧不行

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个人所能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条件应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具体人来说,不可能什么竞争都参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参与的竞争中都取胜。因此就有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苏轼说过:“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之大,则必有所忍。”还有一篇文章说过:“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去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这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高考十篇满分作文如题 谢谢了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我有一双的翅膀 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梦。那时一直梦想着,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度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坦诚相待,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社会充满了公平和公正。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我相信我们是向着这样的理想迈进的,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的。我的青春因为有了理想而飞翔,理想就是我飞翔着的青春的翅膀。 这时,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年轻时曾经唱过的一首歌:“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小鸟随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啊,我知道这是自己的一种幻觉。近来我时常遇到这样的幻觉,没来由的就陷入对青春时光的怀想之中。我想,这只能说明我已经衰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就是想飞,怕是也飞不起来了。 然而想想,倒也不尽然。年龄的增长固然不能改变,而理想的失落,信仰的危机,又岂能虚构呢?现实是尖锐的,而理想的翅膀却像是纸糊的。当纸糊的翅膀遇到尖锐现实的时候,它只能被撕得粉碎。我看到了那双破碎的翅膀,它在我曾经翱翔的天空中轻轻飘落,很快便归于虚无。这时,我在现实中已经沉沦得太久,太久了,现实告诉我,先前我的梦一般的飞翔,我在飞翔中感到的自豪、浪漫,都是虚的,不真实的。蓝天不再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而是布满了阴霾,现实的沙尘暴从我们的心中横扫而过,我们的心也被严重地污染了。而白云、小鸟、金色的朝霞,也像魔鬼幻化出来的形象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是,人不能没有理想,人也不甘心被万有引力牢牢地拴在现实的地面上。所以,人才能发明飞机,发明卫星,发明宇宙飞船。人总是想要飞起来的。在克服了现实的强大阻力之后,有一天,理想也许还会回到我的心中。我们经历过理想、信仰以及精神价值的失落和反叛,却也不乏追求、探寻真理的和热诚。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而我心未死,大约也还有救。那双翅膀,或许正于我的心中,时刻准备着“怒而飞”吧!但我希望,这双翅膀,应该更柔韧一些,更坚固一些。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大翼垂天,若彩云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这种期许,看上去还像是一场春梦。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四川一考生“标杆”版作文之一 总分59分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 ——《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编者注:郎郎)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块登上成功的阶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的心无异,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 熟悉,万法一如。 09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 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朝公路转弯处焦急的望,中巴车怎么还不来啊,都等了十多分钟了…… 今天端午节,学校放了一天,离上次回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再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很累心里反而踏实,都成这样了,清华北大去不了,一般本科应该没问题吧,焦急的心情逐渐平静,每一次月考的成绩如同放**般闪现。 “嘀嘀”,车,终于来了,人不是很多,可能是中午的缘故吧,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中巴车就在山岭和平原穿梭,山上苍翠苍翠的树,路边绿油绿油的稻田,偶尔还能看到一个人背着药筒打药,经过一些人家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桃树上挂满了桃子,还有李子,院子里的竹竿上挂着开水烫过的粽叶。 穿过后山的橘子林就到自己家院子了,大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妈妈从屋里穿出来,手在在围裙上揩了两下,笑盈盈的接过书包,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早上坐车人很多,我看了会书!” “有把握了?” “有!” “你呀,就是过度自信!” 妈妈就笑,脸上全是皱纹,然后一个剥好的粽子就到我手上了,小时候等到深更半夜都要吃一个新煮的,现在觉得粽子的味道却不咋的,妈妈又端出了桃子,给我刮皮。 中饭有鱼,有肉,有鸡蛋,还有妈妈的野蘑菇,妈妈一个劲的要我多吃点,我也毫不客气,肉还没咽下鱼又塞到了嘴里,最后连肉汤都泡饭吃掉了,好撑。 下午三点多,我又要去学校了,这次要等高考完了才能回来。 妈妈给了我400块钱。 “只有最后一个月了,吃好点!” “知道了……”,我拖着声音。 “放心好了,我一定给您考个本科!” 我背着包,妈妈提着做好了的两个荤菜,还拧了一袋桃子和李子。 “妈,我不要了,好重!” “放在车上,又不要你背。到桃源了打个的四块钱就把你送到学校了。” 小路上我走前面,妈妈走我后面,大路上和妈妈并排走。 “妈,等我考上湖南师大,您就送我到长沙去,我们好好在长沙玩玩。” “考都还没考上呢!” “妈,我到时候找到家教,就把您接到长沙来住。” “……” “今天车怎么还没来呢?”,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妈妈拍打我身上的灰尘,整理我的衣领,又开始唠叨…… “嘀嘀”,终于,车来了,我挤上去,妈妈把东西递给我,然后站在那里,车门关了,风吹起妈妈的头发,裤管空荡荡的,我挥手,妈妈也挥手…… 很远了,马上就要转弯了,我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看到妈妈也踮着脚尖探着身子和我挥手…… 点评:本文记叙简洁干练,景物描写轻轻几笔带过,显出深厚的文字功底,四次写踮起脚尖,前后点题,互为照应,意义各不相同,但总的意义是:"踮起脚尖"就是期盼高考,就是迎接高考。母子情深没用任何华丽辞藻,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行动,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农村苦读的孩子,其远大志向没有用豪言壮语来装饰,平平凡凡几百字却能让读者留下深深记忆。真是爱意浓浓!期盼深深! ://.lnyuwen.cn/mfzw.htm · 2008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站长原创作文 · 2008安徽满分作文 · 2008年全国1满分作文 · 2008年全国卷2满分作文 · 2008全国卷3满分作文(海南、宁夏) · 2008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年天津市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 2008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5篇 · 2008年广西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12篇 · 2008云南高分作文:老鹰哲学 · 2008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年湖北高考作文总评、满分作文4篇及点评 ·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日记及满分作文 ·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析评、满分作文6篇 · 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综述、满分作文13篇 · 2008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全国卷II云南高考满分作文 · 200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 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 2008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 2008江西高考满分作文 · 2008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 2008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 2008年高考作文题解析汇编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6 20:36 心中有杆秤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销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冰消雪未融”的玄妙;倾心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细细想来,那些缱绻于心的情愫,只因心中有杆秤! 心中有杆秤,我称出了岳飞那颗“精忠报国”的心的分量,用南宋国民渴望安宁的哀怨的眼神作秤砣,用一腔热血,满腹仇情作秤杆,称盘里装的是满满的爱国之情。当那杆秤在我心中平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挥毫泼墨,书写《满江红》的岳将军,那是一个柔骨硬汉……只因心中的杆秤,我明白了爱国的力量! 心中有杆秤,我称出了林秀贞----一位平凡普通却能感动中国的普通农妇的善良的重量。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全村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用近半生的精力尽心服侍照顾了村中的孤寡。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却能让九洲为之动容!当那杆秤在我心中平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细心为老人梳洗,耐心喂老人吃饭的林秀贞,仿佛听到了那朴质的笑声中无尽的善良!只因心中有杆秤,我懂得了善良的厚实与沉重! 心中有杆秤,我称出了史铁生坚强信念的重量。他坐在轮椅上,心与地坛作伴,坚强地面对人生。横祸夺去了他的双腿,年轻气盛的他也想过轻生,也想过放弃……但最后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轮椅上恣意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与地坛为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定且自如。当那杆秤在我心中平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挥笔疾书,埋头写作的史铁生,仿佛看到了坐着轮椅,伴着地坛,看着夕阳的的影子。只因心中有杆秤,我幡然醒悟:坚强是最重要的秤砣! 心中的这把秤,还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诚信、勇敢、谦虚、无畏……也让我用这杆秤充实了自我,丰富了人生! 就让那些缱绻于心的情愫飞扬起来吧!用心中的这杆秤称出美好的未来! 心中有杆秤 生活是一次无法回避的航行。于命运的风浪中起伏不定时,能保证我们不致颠覆的,是心中的那杆秤。它称量着人心,也称量我们的命运。 人心有杆秤,便意味着生命有了自己的坐标,让他于人世繁杂中失去自己的重心。只是,他在画布上永远不会迷失,一种激荡着生命活力的新鲜感从他的画笔上渲泻直下。孩童般的天真,使他迷失于世,却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精准的杆称,让他得以精准地丈量他眼中这奇美的世界。

全国三本类学校有哪些?

1、珠海科技学院(Zhuha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ZCST”,坐落于广东省珠海市,是由珠海市华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举办,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入选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获得广东省文明校园、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是经教育部审批,由云南师范大学利用社会投资按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属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

3、四川大学锦江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Jinjiang College),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大学举办、四川旭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民办独立学院。

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珠海市人民合作举办、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性质为独立学院。

5、武汉城市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于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批准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属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于统计作文600字付清醒,及时行乐

引导孩子学会生存一、“学会生存”的基本内涵“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即“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学会生存”是联合国对教育宗旨的确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在前言中说:“生命存在着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第二,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以增强生存能力;第三,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这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好”。学会自我保护,是最浅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个安全问题。从人身的物质载体生存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含最佳状态)和非正常状态(含“0生存”状态即死亡)。这里所说的非正常状态,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伤害的各类后遗症,直至死亡。许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有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两千年来一直倡导和帮助青年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会终生无悔。”“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不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极好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没有一定的意志磨炼,就难于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容易生发许多心理障碍。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质较为丰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的时代,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至为重要。竞争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整个自然界,都早已存在,当今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会竞争更是生存之所必须。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名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狙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对它们而言,问题就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但名为“哼哼”和“唧唧”的两个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没有奶酪,他们认为这不公平,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酩绝不仅是食物,奶酪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意味着地位和晋升,他们当然丢不得。没有了奶酪,明天怎么?他们不愿意改变,一直期望着那里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千曲万折,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这时他们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他们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为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特别归纳出奶酪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忌,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学会审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质量。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规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识、认识等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既有为“恶”的因子,又有为“善”的成分。审美教育就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丑陋的一面,培养和发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句话,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审美教育则是最直接的途径。二、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在新闻媒体报道中,近些年来,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识、自护手段等,被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不断发生。《辽宁日报》2001年6月1日披露:据对全国11个城市4.3万名幼儿及中小学生进行的意外伤害调查,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1.64%,造成永久性伤残的占1.01%。国内其他相关调查也显示:每年有20%—40%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给予医学关注,其中的1/3需要手术治疗、卧床、休学或1天以上活动受到限制。而在对儿童死因的调查中,意外伤害也是第一杀手。儿童意外伤害,带给社会、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严重损伤,往往永远无法愈合。1998年11月18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14岁的少女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联防队员的歹徒欺骗、劫持、残害致死,一时间京城街谈巷议,人们在强烈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罪犯之时,也在大声呼吁:要教给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要让他们学会生存。许多情况表明,我国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岁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手指后惊惶失措,竟站在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匆忙赶来,见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国纽约郊区的赫蒙特有一位10岁少年,一次在农场劳动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强忍剧痛奋力跑到400米以外的电话亭,用脚拉开铁门,又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电话,然后便昏倒在地。救护人员救醒他时,他还提醒人们别忘了带上断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样的天壤之别。有评论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这种本能再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这位14岁女孩和美国那位10岁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异,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教育,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一提生存教育,我们往往要去搞什么‘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讲座,甚至举各种营队活动。这虽然可以起些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普及生存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存教育的时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点滴做起。试想,前边搞着夏令营,后面又跟个‘父母给养队',效果能怎样呢?郑板桥给儿子的遗言中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我看这话说得好。”其实,父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无需大的操持,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强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安全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现场解说”。比如,领孩子过马路时,反复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带孩子走胡同时,提醒不要紧挨墙根走,以免被掉下的东西砸伤,等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时,也可结合相关内容讲解安全常识,传播与坏人做斗争的经验。这样做,既可省时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规上课还要好。在这里,父母的安全意识强弱和安全常识多寡,至关重要,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人在社会中生活,随时可能受到多种威胁和侵害,许多有益的东西里面也有有害因素潜藏,比如水、火、电、气、菌(有害细菌)、器(刀、枪、机器)、场(不安全的场地、场所)、动物(虫、蛇、狗及野兽)、坏人和自身的行为过度等10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危险,为人父母者必须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和情况。前面提到的《学会生存》一书,讲了101个非常现实的安全问题,从六个方面介绍了独立在家,怎样处理意外;行路、乘车、游玩,怎样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面对突发,怎样处理伤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研读。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实际效果,不能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吓得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使其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胆小如鼠。对于那些虽然存在危险因素,但在以后生活中又离不开的东西,不能取绝对躲避的态度,达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要认真教孩子掌握,否则将影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特别是面对引导孩子学会生存这个重大课题,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给予了每个人获生的机会和宝贵的生命时间,就像阳光公平地照耀每个人一样;而且它还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标准来平等地决定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还要告诉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始终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人只有在发挥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时,他才会最终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实的。更要告诉孩子,轻生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用自残的法来威胁和报复别人是危险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英雄壮举”,科学地分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义,既不能把孩子引导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胆小鬼”,也不能让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当儿戏。从“学会生存”的全方位意义上讲,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单就安全问题来讲,也不限于人身安全这一方面,所以,帮助孩子构筑安全防线,除了狭义的安全防线以外,还应该有道德防线和法律防线,将这三条防线与前边讲过的“戒”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与生活。三、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孩子学劳动引导孩子学会劳动,关键是解决父母自身的认识问题。在谈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问题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家里那么一点活儿,用不着孩子去分神。”“孩子学习那么忙,哪能让他浪费时间干家务!”两句话就暴露了认识上的误区:许多的父母只会从“劳动力”的意义上看孩子参加劳动,不知道劳动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对未来生存能力的重大影响。前面我们曾谈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其具体结果是: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据分析,孩子缺乏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仅靠理论说教,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问题的出现是十分普遍的。第二,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缺乏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呈显著关系,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而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完全独立地生活,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胜任的,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随着岁月的推移,甚至会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乃至影响身心健康。总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肯定会产生许多弊端。关于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这里我想起民间有一条非常明智的训诫:从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教他劳动。在我们的学生家里,劳动成了建立家庭成员文明关系的基础。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家庭生活之中。我们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刚刚懂事和即将成年时,都要求他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比如7岁即将入学时,在自家院子里为妈妈栽上一棵苹果树,把树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实献给妈妈。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顾童年却看不到自己劳动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满意地对自己说:“这片绿色小树林,是我为大家休息种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为大家栽的。”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哪里的儿童、少年把为别人、为社会劳动当作快乐的源泉,哪里就完全用不着惩罚。”——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坚信这个教育规律的真实性。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惩罚,甚至连与惩罚有关的问题都不会发生。被应试教育折磨的手足无措的中国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呵护有加却轻重倒置的中国家长们,现在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套,简直无法接受,但这只能说明我们在误区里陷得太深。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劳动习惯、能力和观念方面,最关键的,也是最大障碍在于家庭教育。时下有不少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让孩子一味地嚼书本,为其苦心经营舒适的氛围。结果,孩子兴许成了学习尖子,但却是一个生活低能者。据湖北大学新闻学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武汉市中小学生对于家务劳动的疏远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五成学生不倒垃圾不扫地,近六成学生起床后不自己叠被子,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九成不洗菜做饭。更让人惊讶的是,3%的学生什么家务也不做,连整理书包都要家长代劳。出人意料的是,82%的学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6%的学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乐趣,而70%的家长不让或不教学生做家务。可见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要改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份量不足的现状,需要各位家长从根本上觉醒,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怀揣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为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教育创造恰当的环境。如果说,中国要将希望寄托于青少年一代,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对青少年在劳动方面教育的坐标。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并非是天生就会劳动或喜爱劳动。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动物。这种“本我”的原始本能总想将人拽到安乐慵懒的状态。劳动是培养自立意识的最佳途径,亦是锻铸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种需要意识开导、意志强迫、情感认同的人为的活动。因而,对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的培育,不能取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或侥幸心态,而是应当从小刻意教化、塑造,并且不懈地坚持,将劳动逐渐演变为青少年认知与行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的表现和途径。为人父母者无论文化程度高低,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都有机会使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孩子的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得以弥补的。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会劳动,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对劳动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增强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本领。在共同劳动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其是否认真,是否偷懒耍滑,是否会动脑筋、找窍门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指导,要真诚地告诉孩子:那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奸懒馋滑者,注定是“给谁谁不要”,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四、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进化论的命题“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介绍这些,并不是要让一般的为人父母者从这样高深的理论层次来研究竞争,而是想证明竞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为人父母者从引导孩子的角度了解竞争,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竞争是一种生存选择”,“竞争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优胜劣汰”,竞争具有“实现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常识,以便和孩子一道,在应对和参与现实及未来的竞争中,尽量主动,而不致于被动。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大家都在那里尽量表现,由社会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在较量中形成的次序来进行挑选。因为代表社会进行挑选的责任也要由具体人来承担,所以挑选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运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和责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父母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学生学习竞争,应当从学会考试入手。我这里所说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试”,也就是要引导孩子勇于和善于接受并应对各种类型的测试和选拔。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曾说过:“应付试卷这种考试,是人生道路上比较简单的一种考试,生活中的考试却要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个学生如果连应付考卷这种本领,在学校生活中都没有学会,怎么能说这个学生能有较好的素质。”何院士认为,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考试,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光要考,还要经常考。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竞争力。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培养竞争意识,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将会无从下手。”这观点,表面看来好像和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人发明的考试这种人力开发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在全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学以应考、教以应考”,而不是“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严重地障碍着我国现代化人才的成长。有人说,这种“应试文化”,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这是事实。我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在“考”和“试”这种方式上。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否定考试,本质上的“考”和“试”,人类到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现在主要还是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的问题,以及“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内容和方法与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问题,执考人员是否公正的问题等等。从竞争的理论高度来研究考试时,我发现树立科学的竞争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考试文化”的误区。科学的竞争观,应当以“力争上游”为竞争趋向,以“出类拔萃”为竞争目标,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为心理平衡器,在对竞争的参与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选择与放弃,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标上。对学生来说,不必单纯刻意去追求满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力争最佳学习效果;不必刻意竞选学生干部,但要努力争取锻炼机会,学会脱颖而出;不必刻意谋求好人缘,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说:“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我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则是:把竞争的努力止于分数上,就是应试教育,把竞争的努力定位在出类拔萃上,就是素质教育。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本质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另一个是防止权和钱对考试科学性的干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本来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比如面试和实际操作等。但实际情况是,少量的选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样的大批量选拔,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短期内能完成任务的更好的形式来取代书面考试的可能。在目前情况下,引导孩子学会考试,把“考生”与“学生”统一起来,关键是自觉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不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竞争的需要看,都得学习真本事,靠投机取巧不行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个人所能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条件应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具体人来说,不可能什么竞争都参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参与的竞争中都取胜。因此就有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苏轼说过:“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之大,则必有所忍。”还有一篇文章说过:“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去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这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学会生存的作文

引导孩子学会生存

一、“学会生存”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即“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对教育宗旨的确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在前言中说:“生命存在着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

“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第二,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以增强生存能力;第三,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这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好”。

学会自我保护,是最浅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个安全问题。

从人身的物质载体生存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含最佳状态)和非正常状态(含“0生存”状态即死亡)。这里所说的非正常状态,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伤害的各类后遗症,直至死亡。许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有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学会应变,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

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两千年来一直倡导和帮助青年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会终生无悔。”“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不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极好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对波士顿地区 456 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没有一定的意志磨炼,就难于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容易生发许多心理障碍。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质较为丰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的时代,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至为重要。

竞争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整个自然界,都早已存在,当今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会竞争更是生存之所必须。

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名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狙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对它们而言,问题就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但名为“哼哼”和“唧唧”的两个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没有奶酪,他们认为这不公平,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酩绝不仅是食物,奶酪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意味着地位和晋升,他们当然丢不得。没有了奶酪,明天怎么办?他们不愿意改变,一直期望着那里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千曲万折,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这时他们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他们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为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特别归纳出奶酪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忌,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

学会审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质量。

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规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识、认识等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既有为“恶”的因子,又有为“善”的成分。审美教育就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丑陋的一面,培养和发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句话,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审美教育则是最直接的途径。

二、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

在新闻媒体报道中,近些年来,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识、自护手段等,被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不断发生。《辽宁日报》2001 年 6 月 1 日披露:据对全国 11 个城市 4.3万名幼儿及中小学生进行的意外伤害调查,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 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 1.64 %,造成永久性伤残的占 1.01%。国内其他相关调查也显示:每年有 20 %— 40 %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给予医学关注,其中的1/3 需要手术治疗、卧床、休学或 1天以上活动受到限制。而在对儿童死因的调查中,意外伤害也是第一杀手。儿童意外伤害,带给社会、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严重损伤,往往永远无法愈合。

1998 年 11 月 18 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 14岁的少女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联防队员的歹徒欺骗、劫持、残害致死,一时间京城街谈巷议,人们在强烈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罪犯之时,也在大声呼吁:要教给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要让他们学会生存。许多情况表明,我国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岁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手指后惊惶失措,竟站在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匆忙赶来,见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国纽约郊区的赫蒙特有一位10 岁少年,一次在农场劳动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强忍剧痛奋力跑到 400米以外的电话亭,用脚拉开铁门,又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电话,然后便昏倒在地。救护人员救醒他时,他还提醒人们别忘了带上断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样的天壤之别。

有评论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这种本能再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这位14 岁女孩和美国那位 10岁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异,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教育,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一提生存教育,我们往往要去搞什么‘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讲座,甚至举办各种营队活动。这虽然可以起些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普及生存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存教育的时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点滴做起。试想,前边搞着夏令营,后面又跟个‘父母给养队',效果能怎样呢?郑板桥给儿子的遗言中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我看这话说得好。”

其实,父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无需大的操持,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强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安全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现场解说”。比如,领孩子过马路时,反复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带孩子走胡同时,提醒不要紧挨墙根走,以免被掉下的东西砸伤,等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时,也可结合相关内容讲解安全常识,传播与坏人做斗争的经验。这样做,既可省时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规上课还要好。在这里,父母的安全意识强弱和安全常识多寡,至关重要,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人在社会中生活,随时可能受到多种威胁和侵害,许多有益的东西里面也有有害因素潜藏,比如水、火、电、气、菌(有害细菌)、器(刀、枪、机器)、场(不安全的场地、场所)、动物(虫、蛇、狗及野兽)、坏人和自身的行为过度等10 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危险,为人父母者必须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和情况。

前面提到的《学会生存》一书,讲了 101个非常现实的安全问题,从六个方面介绍了独立在家,怎样处理意外;行路、乘车、游玩,怎样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面对突发,怎样处理伤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研读。

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实际效果,不能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吓得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使其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胆小如鼠。对于那些虽然存在危险因素,但在以后生活中又离不开的东西,不能取绝对躲避的态度,达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要认真教孩子掌握,否则将影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特别是面对引导孩子学会生存这个重大课题,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给予了每个人获生的机会和宝贵的生命时间,就像阳光公平地照耀每个人一样;而且它还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标准来平等地决定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还要告诉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始终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人只有在发挥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时,他才会最终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实的。更要告诉孩子,轻生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用自残的办法来威胁和报复别人是危险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英雄壮举”,科学地分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义,既不能把孩子引导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胆小鬼”,也不能让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当儿戏。

从“学会生存”的全方位意义上讲,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单就安全问题来讲,也不限于人身安全这一方面,所以,帮助孩子构筑安全防线,除了狭义的安全防线以外,还应该有道德防线和法律防线,将这三条防线与前边讲过的“戒”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与生活。

三、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孩子学劳动

引导孩子学会劳动,关键是解决父母自身的认识问题。在谈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问题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家里那么一点活儿,用不着孩子去分神。”“孩子学习那么忙,哪能让他浪费时间干家务!”两句话就暴露了认识上的误区:许多的父母只会从“劳动力”的意义上看孩子参加劳动,不知道劳动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对未来生存能力的重大影响。

前面我们曾谈到美国哈佛大学 研究人员 , 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其具体结果是: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 ,长大后的失业率为 1:15, 犯罪率为 1:10, 平均收入要高出 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 ,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 ,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 ,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据分析,孩子缺乏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 ,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仅靠理论说教 ,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 ,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 , 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 ,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 , 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 ,他仍然不会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问题的出现是十分普遍的。第二, 对孩子来说 , 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 , 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缺乏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 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 , 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 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 ,

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呈显著关系, 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 , 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 ,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 , 而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完全独立地生活 ,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胜任的 ,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 , 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 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 随着岁月的推移 ,甚至会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 , 乃至影响身心健康。总之 ,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肯定会产生许多弊端。

关于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这里我想起民间有一条非常明智的训诫:从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教他劳动。在我们的学生家里,劳动成了建立家庭成员文明关系的基础。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家庭生活之中。

我们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刚刚懂事和即将成年时,都要求他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比如 7岁即将入学时,在自家院子里为妈妈栽上一棵苹果树,把树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实献给妈妈。

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顾童年却看不到自己劳动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满意地对自己说:“这片绿色小树林,是我为大家休息种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为大家栽的。”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

“哪里的儿童、少年把为别人、为社会劳动当作快乐的源泉,哪里就完全用不着惩罚。”——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坚信这个教育规律的真实性。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惩罚,甚至连与惩罚有关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被应试教育折磨的手足无措的中国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呵护有加却轻重倒置的中国家长们,现在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套,简直无法接受,但这只能说明我们在误区里陷得太深。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劳动习惯、能力和观念方面,最关键的,也是最大障碍在于家庭教育。时下有不少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让孩子一味地嚼书本,为其苦心经营舒适的氛围。结果,孩子兴许成了学习尖子,但却是一个生活低能者。据湖北大学新闻学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武汉市中小学生对于家务劳动的疏远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五成学生不倒垃圾不扫地 ,近六成学生起床后不自己叠被子 , 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 九成不洗菜做饭。更让人惊讶的是,3% 的学生什么家务也不做 , 连整理书包都要家长代劳。出人意料的是 ,82%的学生表示愿意做家务 ,36% 的学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乐趣 , 而 70%的家长不让或不教学生做家务。可见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

要改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份量不足的现状,需要各位家长从根本上觉醒,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怀揣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为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教育创造恰当的环境。如果说,中国要将希望寄托于青少年一代,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对青少年在劳动方面教育的坐标。

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并非是天生就会劳动或喜爱劳动。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动物。这种“本我”的原始本能总想将人拽到安乐慵懒的状态。劳动是培养自立意识的最佳途径,亦是锻铸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种需要意识开导、意志强迫、情感认同的人为的活动。因而,对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素质的培育,不能取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或侥幸心态,而是应当从小刻意教化、塑造,并且不懈地坚持,将劳动逐渐演变为青少年认知与行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的表现和途径。

为人父母者无论文化程度高低 , 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 , 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 ,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 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 , 都有机会使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 ,孩子的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得以弥补的。

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会劳动,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对劳动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增强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本领。在共同劳动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其是否认真,是否偷懒耍滑,是否会动脑筋、找窍门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指导,要真诚地告诉孩子:那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奸懒馋滑者,注定是“给谁谁不要”,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

四、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

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

进化论的命题“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介绍这些,并不是要让一般的为人父母者从这样高深的理论层次来研究竞争,而是想证明竞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为人父母者从引导孩子的角度了解竞争,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竞争是一种生存选择”,“竞争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优胜劣汰”,竞争具有“实现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常识,以便和孩子一道,在应对和参与现实及未来的竞争中,尽量主动,而不致于被动。

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大家都在那里尽量表现,由社会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在较量中形成的次序来进行挑选。因为代表社会进行挑选的责任也要由具体人来承担,所以挑选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运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和责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

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

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

学生学习竞争,应当从学会考试入手。我这里所说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试”,也就是要引导孩子勇于和善于接受并应对各种类型的测试和选拔。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在中国科协 2003年学术年会上曾说过:“应付试卷这种考试,是人生道路上比较简单的一种考试,生活中的考试却要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个学生如果连应付考卷这种本领,在学校生活中都没有学会,怎么能说这个学生能有较好的素质。”

何院士认为,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考试,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光要考,还要经常考。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竞争力。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培养竞争意识,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将会无从下手。 ”

这观点,表面看来好像和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人发明的考试这种人力开发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在全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学以应考、教以应考”,而不是“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严重地障碍着我国现代化人才的成长。有人说,这种“应试文化”,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素质。这是事实。

我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在“考”和“试”这种方式上。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否定考试,本质上的“考”和“试”,人类到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现在主要还是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的问题,以及“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内容和方法与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问题,执考人员是否公正的问题等等。

从竞争的理论高度来研究考试时,我发现树立科学的竞争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考试文化”的误区。科学的竞争观,应当以“力争上游”为竞争趋向,以“出类拔萃”为竞争目标,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为心理平衡器,在对竞争的参与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选择与放弃,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标上。

对学生来说,不必单纯刻意去追求满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力争最佳学习效果;不必刻意竞选学生干部,但要努力争取锻炼机会,学会脱颖而出;不必刻意谋求好人缘,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说:“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我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则是:把竞争的努力止于分数上,就是应试教育,把竞争的努力定位在出类拔萃上,就是素质教育。

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本质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另一个是防止权和钱对考试科学性的干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本来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比如面试和实际操作等。但实际情况是,少量的选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样的大批量选拔,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短期内能完成任务的更好的形式来取代书面考试的可能。

在目前情况下,引导孩子学会考试,把“考生”与“学生”统一起来,关键是自觉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不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竞争的需要看,都得学习真本事,靠投机取巧不行

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个人所能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条件应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具体人来说,不可能什么竞争都参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参与的竞争中都取胜。因此就有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苏轼说过:“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之大,则必有所忍。”还有一篇文章说过:“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去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这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文章标签: # 孩子 # 竞争 #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