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文言实词120个小故事翻译-高考文言实词120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快速记文言文实词2.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高考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记忆4.谁有“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附录(国标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翻译? 急求!请发491385732@qq 谢谢!5.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6.高中语文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及常用实词如何快速记文言文实词1. 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语文教学大

1.如何快速记文言文实词

2.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高考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记忆

4.谁有“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附录(国标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翻译? 急求!请发491385732@qq 谢谢!

5.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6.高中语文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及常用实词

如何快速记文言文实词

高考文言实词120个小故事翻译-高考文言实词120

1. 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

2. 怎样记文言文实词最好

首先说,本人一介书生,不懂得“欣赏”文言词汇,并且认为那应该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简单点说,记了又记。但记忆是有差异的,太机械很难记住。所以我推荐你一本资料,《步步高》,是高考复习资料。不知道你们那有卖的吗。可以去新华书店问一下。其实我说的是它的赠品,但苦于不单卖,所以。。。其实这本资料整体很好,买了不吃亏。

我说的这个赠品可不一般,那里面有好多编成搞笑话语的易错字音字形;有好多成语解释;有病句辨析;还有所有大纲中所有文言实虚词。他选的实虚词例句几乎都是课本上出现的,因为学过,所以很好记。建议你用这种资料。对高考针对性强,也不贵。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再好的资料要看一个人用的怎么样。你懂我什么意思的。像语文里那么多琐碎的东西,你不花工夫记是不会掌握的。想想有一天,当你看到一个词你想也不想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那不记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一口别想吃成胖子,刚开始只捡几个重要的意思记,其他的等你再遇到就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是靠记忆记下一些的。真心的希望你纳!!希望对你有用!!!

3. 语文文言文词虚词怎么才能快速记好

文言虚词没有快速记忆法,更没有必要死记硬背。

记住文言虚词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多读,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琢磨、体会其用法,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而然地会理解,甚至会使用。 死背的东西往往难以“对号入座”,弄不好会张冠李戴。

如“而”作连词时,就有表示很多种不同关系的用法,如考试题让考生回答它在某个句子中的用法,你将作何选择?如果平时多读几篇文言文,遇上这样的问题就能了若指掌。 设,考试题有“黯然而逝”,教材中并没有。

你审题发现,“逝”是动词,“黯然”是“逝”的状态,那么,“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起连接状语和动词的作用,表修饰。 用类似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的文言文知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 怎样快速高效率记住文言字词

做一个文言文本(主要是用于平时积累),三行对译,第一行原文,第二行重点诗词虚词,第三行翻译(如果可以完全理解课文,可省,按个人情况,)

然后是最重要的部分:将文中重要的词分类——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定不要每句生背,一定要理解它的语法,不懂一定要找老师问懂,后面的此类活用一样)、词类活用单独整理(如果考前复习时间有限,文言文本的很多非重点内容都可以略去,只看这一部分就可以了,而且如果整理的完整,基本上课内文言考题就不会出这一范围。)课外文言的词不可能出你从来没见过的用法,所以在你的文言分类中,时常出现的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你可以查查一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自己理解。

ps、我个人作文、阅读只是年级前20左右的样子,但我的文言每次都能给我将语文名次提到年级前五。

加油哦!虽然麻烦点,但努力一定是有成效的。

5. 有什么好的方法记文言文120个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有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本义巧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1、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2、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3、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4、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5、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6、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7、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8、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9、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10、朝“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3暮4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6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11、曾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12、乘“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13、诚“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14、除“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15、辞“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16、从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17、殆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18、当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

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这18个文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同时抓住课文进行掌握,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对重点虚词一定要结合文章反复吟咏体味。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设。)

六、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设,相当于"如果""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一、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

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欤”。

例5:无乃尔是过与?

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

例6:吾与徐公孰美? 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十六、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设的情况,相当于"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十七、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八、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字数太多了,剩下的实词发不了了

高考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记忆

1.安: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安闲自得: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 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发详狂: 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4.倍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倍,通“背”,背叛,违背。 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5.本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 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6.鄙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北鄙 :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7.兵

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8.病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9.察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10.朝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无度。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11.曾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

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乘

因利乘便: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乘:趁着,凭借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13.诚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14.除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除坏人与坏事。

15.辞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词藻。现指夸夸其谈,议论,有轻视之意。作谓语、宾语;指议论。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16.从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惟命是从: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形容举止不慌不忙

合从连衡: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指联合抗敌。

17.殆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形容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

18.当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褒义词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击。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作谓语、定语;中性成语。

旗鼓相当:当:相当,对等,比得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当:面对。原指以仁为任,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单独负责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义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19.道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安贫乐道: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一般作谓语、定语

志同道合: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含贬义。

20.得

相得益彰: 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作谓语;含褒义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得到。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非常高兴、满足。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作谓语;含褒义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21.度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分析局势。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作谓语;含褒义

度长絜大: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2.非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23.复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24.负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有着 享有),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25. 盖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26.故

欲擒故纵:故:故意。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含贬义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谓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语

故步自封: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限。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 。含贬义。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27.固

根深蒂固: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固:固执,顽固,执,字面意思是拿着。

固若金汤:固:坚固。若:像。金:指金属造的墙。汤:指滚水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 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汤:即"金城汤池”的缩写,意为用金属造的城,用滚开水修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不易攻破。作谓语、定语、补语;指非常坚固。

28.顾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现在意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回头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蔑视、轻视

29.国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0.过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过犹不及:过:过分。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31.何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无可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何足挂齿 :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何罪之有: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32.恨

相见恨晚: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作定语;含褒义

遗恨千古:遗恨: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33.胡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指任意做坏事。

34.患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35.疾

积劳成疾: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讳疾忌医:疾:疾病。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不认错。

疾恶如仇: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疾风知劲草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谓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36.及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作谓语;含贬义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37.即

一触即发: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十分紧张

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作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38.既

一如既往: 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指说话算数

39.

久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借;归:归还。原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思索::借助;借; 依靠。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41.间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炼、严谨。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

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 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作谓语;感彩:贬义。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42.见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

相见恨晚:恨:遗憾,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谓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 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43.解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惑不解: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44.就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推:推开;就:接近,靠上去。)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45.举

举案齐眉: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举世无双: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谁有“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附录(国标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翻译? 急求!请发491385732@qq 谢谢!

120个文言实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5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史记?伯夷列传》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四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 《登泰山记》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肴之战》

7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8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赤壁之战》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

12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推测,估计)

3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论积贮疏》

12度义而后动(duó考虑)

1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荆轲刺秦王》

1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先生又见客,是以王辞不复,何为无以应哉?(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数巨万。(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少年固强之(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原来)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回看,环视,回头)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 《赤壁之战》

5三岁贯(伺候)汝(你),莫我肯顾。《硕鼠》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表轻微转折)

7顾玩:仔细端详

8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0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11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荆轲刺秦王》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孔雀东南飞》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茜有眼患(病)

3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伶官传序》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乃以吴叔为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2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宽容)

4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5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令:如)

6汉人未可大兵权(给与)

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7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如) 《报任安书》

8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借)

9愿大王少借之,使毕使于前。(借:宽容原谅)《荆轲刺秦王》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 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 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

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高中语文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及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s://pan.baidu/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文章标签: # 表示 # 谓语 # 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