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改革的两会,2021两会高考新政策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全国两会基础教育公平、改革、质量有关问题与网友交流2.教育热点问题及其分析是什么?3.高考为什么总是在不断的改革?4.全会提出的高考改革,能不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意思?5.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6.异地高考的两会呼声首先我认为中国取消高考户籍制度不太可能,可能的只是尽量减少不同户籍高考时面对的分数与待遇差别。其次是要想了解中国的高考户籍制度就必须从我国的户籍制度说起,我国之所以实行现今全

1.全国两会基础教育公平、改革、质量有关问题与网友交流

2.教育热点问题及其分析是什么?

3.高考为什么总是在不断的改革?

4.全会提出的高考改革,能不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5.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6.异地高考的两会呼声

高考改革的两会,2021两会高考新政策

首先我认为中国取消高考户籍制度不太可能,可能的只是尽量减少不同户籍高考时面对的分数与待遇差别。其次是要想了解中国的高考户籍制度就必须从我国的户籍制度说起,我国之所以实行现今全世界最严厉的户籍制度与我国国情是有关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各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地域广大这不用说,也不是严厉户籍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因为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可美国就实行户籍开放制度。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地域之间发展严重不均,如果取消户籍制度,中西部地区人口必然大面积涌入东部发达地区,这样必然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管理与各机能崩溃。其次从治安方面考虑我国人口众多,将近14亿人口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管理难度会比户籍制度下管理难度增加N倍。而高考户籍制度就是现今人口户籍制度的衍生品,现在人们对高考户籍制度诟病最大的就是不同地区户籍的考生参加高考时所受待遇不同,这一点我不否认,但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我是一名北京考生,而且2011年刚刚参加完北京高考。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必然拥护现今高考户籍制度。原因如下,北京地区享有的教育在全国属于前列,必然导致全国各地区考生在高考时会将学校意愿填入北京,如果高考户籍制度取消,也就意味着必然会有更多的考生考入北京,这样的话从北京地方考虑,北京地区的考生其权利将受到损害。这点外地考生或家长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每一个地方必然会为本地人提供便利与优惠,北京户籍的考生所享受的较外地考生录取分数低的政策是不会变的。有可能改变的只能是异地高考,也就是说以北京为例,非京籍考生可以在北京本地参加高考,但享受录取分数必然仍和其户籍本地相同。如果非京籍考生在北京高考也可享受北京本地优惠待遇,那也会出现和上述现象相同的一幕,全国各地考试都会涌入北京高考,造成北京考试崩溃。因此高考户籍制度绝不会取消,可能改变的只能是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尽可能缩短不同户籍考试的录取差异。

全国两会基础教育公平、改革、质量有关问题与网友交流

法律分析:建议取消1至3年级家庭作业;调整小学入学年龄划分节点;延长幼儿园、小学放学时间至晚6点;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体育成高考第四主科;明令禁止学校张贴高考喜报,改革教育评价;建议禁止在职中小学老师有偿补课;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院或者由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教育热点问题及其分析是什么?

从教育部网站获悉,3月9日下午15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李天顺做客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组织的“两会@教育”系列微访谈第一场,将就基础教育公平、改革、质量有关问题与网友交流。

 杜柯伟:教育部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与各省签署备忘录,促进均衡配置,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扩大优质教育覆盖范围。目前全国已有757个区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

 初,教育部印发文件,深化义教入学改革,建立科学、明晰、便利的招生入学制度,并将19个大城市作为重点。一年来,各地执行政策到位,工作推进有力,北京更是取得历史性成效,全国各地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

 8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6个方面提出22项管理任务、92条管理要求,标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时代。

 底,教育部推出《蒲公英行动(2015—2017年)》。蒲公英寓意自由放飞、追逐梦想,象征学生在求知探梦的花季年华绽放出无限的创造力。该从建、配、管、用等九个方面对未来3年校外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李天顺发言

 李天顺: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实施一年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继续快速增长。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是增加总量,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建立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努力保运转;健全监管和教研体系,提高办园质量。

 《特殊教育提升》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一是在校残疾学生数快速增长。二是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从平均2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基本保障了特教学校日常运转。三是中央特教专项补贴从5500万提高到4.1亿。

 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既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学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建设。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负担,着力扭转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30个国家实验区启动改革。

问答专区

 问: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比较薄弱,国家如何给农村义务教育更多支持?

 杜柯伟: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缩小城乡差距是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一是建立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开展评估验收。二是在学校规划和布局建设上,明确相关要求。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五是提高农村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问:请问进一步扩大公办学前教育部有啥措施?

 李天顺:公办园确实还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二期将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园。一是加大投入,在短缺地区加快建设一批公办园。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办好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等现有公办。三是抓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

 问:划片学校包括哪些?公立、私立、民办等是否都包括在内?家长可以从中自主为孩子选择上哪个学校吗?

 杜柯伟: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确定的基本原则。划片主要是对公办学校的要求,民办学校可按照相关法规自主确定招生范围,但要遵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充分考虑学生睡眠和安全。家长要理性选择。

 问:听说国家出台了《特殊教育提升》,不知道这对特殊教育教材编写有什么影响?

 李天顺:根据《特殊教育提升》的要求,教育部已于今年1月启动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审议工作。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已完成聋校的课标审议,将继续对盲和培智学校课标进行审议。同时,也已同步启动特教学校教材编写。

 问:一直在讲进校园,但中小学具体该怎么做呢?

 杜柯伟:,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强调在课程、实践、文化、管理等各个育人环节提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我们将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一批优秀案例。

 问:这次高考改革听说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覆盖,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李天顺:全科覆盖主要防止严重偏科。为尽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除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科以等级呈现成绩外,其他科目只考必修内容,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学要求,成绩合格即可。各科学完即考,分散备考时间和门数,减轻集中备考压力。

 问:现在学生都有了电子学籍,是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有了吗?

 杜柯伟:为提高基础教育治理水平,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截至底,共为1.77亿中小学生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实现一人一号。目前,在经过部门审批的学校里就读的中小学生,都应有电子学籍。建议家长向学校了解。

 问:此次高考改革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主观性可能会比较大,如何保证其客观公正?

 李天顺:文件规定,综合素质材料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活动的写实记录。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要公示审核,确保真实可信。高校使用时,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评议,做出客观评价,确保评价公平公正。

 问:如何解决西部地区适龄特殊儿童的入学困难问题?

 李天顺:将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一人一案,着力解决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努力做到全覆盖、零拒绝。

 问:听说要对中小学进行“绿色评价”,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天顺:绿色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要求细化和具体化,同时针对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

 问:最近几年,编制内老师和临聘老师的工资待遇都提高上去了,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处于低水平,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要到名校区买房给孩子争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呢?以后的教育公平真的能做到吗?

 杜柯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均衡发展是保障义务教育公平的战略性举措。均衡不仅指基本办学条件,也包括师资、生源、管理和质量,需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均衡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好学校有方向,一般学校有目标,薄弱学校有动力。均衡发展在很多地方已成为现实。

 问:有的幼儿园给孩子教的好难,幼儿园到底要教什么,国家有什么规定吗?

 李天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为帮助广大教师和家长科学保教,教育部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3-6岁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问:这些年一直在说减负,但感觉学生负担还挺重的,请问您怎么看?

 杜柯伟:教育部坚持标本兼治,连续开展两季“减负万里行”活动,对18个省份进行督查巡视,查处了一批违规办学行为,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监测。同时,加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机制、课程教材和教学等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减负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

 问:孩子的性格品质更多的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学生出了问题时社会和家长都只管只顾向教师问责,请问:我国有针对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吗?

 杜柯伟: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教师的关爱不能代替父母的亲情。《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了家长(监护人)的监护职责,需要更好地落实,以保障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长。

 结束语:李天顺表示感谢大家对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心。我们将认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杜柯伟说到义务教育涉及每个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有相应的义务。让我们共同努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教的要求,均衡发展,提高质量,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感谢大家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

高考为什么总是在不断的改革?

今年湖南会取哪些措施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幼儿园”,如何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减负……两会期间,针对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一今年是湖南新高考元年。

将如何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蒋昌忠:新高考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可以说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湖南已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新高考选考科目要求、2021年考试录取方案等政策文件。

组织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培训和相关模拟演练,媒体朋友也帮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解读。从报名情况看,今年全省40多万考生的选科非常均衡,首选物理的人数占51.3%,首选历史的人数占48.7%,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最少的化学也达到18.7万人。

这些都为改革的平稳落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月23日至25日,我们和第三批其他7省市一道,举行了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全省40多万的考生,按照新高考的流程,进行一次模拟测试。目前测试已经顺利完成,即将公布测试成绩。

并开展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的模拟演练。这次模拟演练,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考生提前适应、熟悉新高考的程序和环节,提高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对考试、阅卷及投档录取的全程模拟演练,进一步发现问题,完善措施,提升招生考试服务水平。

为新高考平稳落地打下坚实基础。当然,这次适应性测试成绩、投档录取结果与正式高考没有相关性,这里重点提醒下考生们注意。接下来,我们将梳理模拟演练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举措,加强招生考试能力建设,抓好考试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

考点的服务保障等,更好满足新高考需要。同时,继续做好新高考政策,特别是志愿填报、投档录取政策宣传解读,让新高考相关政策举措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确保新高考平稳落地。

为考生托起扬帆远航之梦。

全会提出的高考改革,能不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高考改革三十年:在迷雾中寻找方向

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无非三种:考察、考试和二者的结合。在我国历史上,汉、魏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制,隋唐以至清末的1500年是以科举制为主。但实际上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关于科举存废之争,并有多次停罢科举之举;在各个朝代,考察的作用尽管程度不同,却始终存续。17年恢复高考,实际上是在高校招生方式上恢复“”之前的考试方式,以取代“”后期“考察推荐”工农兵学员的做法。三十年后,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明确提出要废除高考。到底是考试还是考察?高考在中国的前途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最好还是先回顾历史,看看这三十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有哪些变化趋势等。

可以说,从恢复高考开始,相关的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用“每年小改、三年大改”来形容都并不过分。例如,在考试权力分配方面,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试点,目前“自主命题”的省市已经扩大到16个,“自主招生”的高校也已经扩大到近60所。再如,在考试科目方面,从统一科目,到文理分科,再到“3+X”,不同省市的高考科目已经非常复杂多样了。在录取标准方面,在保持以考分为基本依据的同时,从恢复高考之初,就有对少数民族、教师子女等的“加分”政策,此后,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奥赛获奖、优秀干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在录取后的待遇方面,从最初获得助学金且毕业后都当干部,到之后的自费和公费双轨并行,再到所有人都缴纳一定数额学费的收费“并轨”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几乎一直在进行改革。此外,高考时间、考试次数、志愿填报、录取方式等各个方面也都有或大或小的改变。

与此同时,“考察”的方式也被不断地实践着。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都一直在试行“保送生”制度,即对部分有特殊才能的、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选拔和考察,免试直接录取。2006年上海交大和 复旦大学通过面试直接录取,更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自主招生”是考试与面试结合的试点,这项改革给了高校降低20~40分录取平时成绩和面试表现优秀者的权力;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中,则一直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面试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达到30%甚至40%,在通过笔试之后,面试已经成为研究生录取工作的决定性依据。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1.两会提出的问题,一般到下面实行,要好几年的,你既然关注这个问题,说明至少是高中生了,用不着担心。

2.这些政策都是说来听听的,执行起来没有标准可依,或者说标准的浮动性很大。

3.高考是几十年的制度了,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而且目前而言,高考总体还是公平的。

4.具体影响而言,两类人:一、有才却考不了高分的人,可能会被破格录取,这是好事;二、只会考高分却没什么能力的人,可能进不了好的大学,这也是好事。但是概率很小。

异地高考的两会呼声

从1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随着《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期间曾一度中断。

17年,在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3]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代表建议随迁子女高考放开需设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原副陈万志表示,诸如北京等大城市应调高放开门槛,可以通过设定条件有序放开随迁子女异地高考。

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方向先明确

陈万志介绍,此前13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呼吁放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京高考,另有上万名连续多年在京读书的京外户口学生家长的呼吁书,“不过试点里没有北京”。

陈万志认为,应该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方向先明确下来,其余就是制度设计的问题”。陈万志说,很多孩子户籍不在当地,并且出生成长在北京,却不让人家在北京参加高考,确实不太公平。

大城市放开时应调高门槛

陈万志表示,如果放开随迁子女高考,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设置一些门槛,比如父母连续在当地工作多少年,连续纳税多少年,学生本身在当地连续就读多少年,“随迁子女不是简单地想高考”就高考。

陈万志提醒说,每年有千万左右的考生参加高考,如果一下子全部放开,也会引起很大问题,可能会有生源大省到中西部地区参加高考,挤占当地考生机会。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和条件,“不能想过去就过去,更不能快考试了,才转过去”。

陈万志认为,门槛设置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有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最初的门槛倒是可以设得高一点,比如父母连续纳税时间长一点等”。

随迁子女高考放开可上升至立法层面

陈万志承认,像北京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既要考虑北京户籍人口的需要,也要考虑非北京户籍人口的需要,实际上需要两者间的博弈,这种改革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重新切割蛋糕的改革。

陈万志认为,这项改革需要政治***的决心。在讨论该问题时,从程序上可以上升到立法层面。“先充分博弈,尊重大多数民意”,让各地根据各自情况,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利益,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

异地高考:百姓呼声越来越高

“读书的政策总是会变的,而且相信会变得越来越好。”一度作为中国农民工形象的代表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深圳女农民工肖红霞对自己的儿子这样说。

与许多农民工一样,从进城务工的那一刻起,肖红霞就梦想自己的孩子跟随自己在工作所在城市完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最终参加高考。不过曾经“铁板一块”的户籍政策并不允许这样做。

2009年起,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异地高考”建议,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两会时表示,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2012年3月,异地高考方案有望年内出台的消息,再度成为两会焦点。

应该说,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支持者认为,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分配,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反对者担忧,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等。

文章标签: # 高考 # 改革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