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历史高考题真题_历史卷高考真题

tamo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2.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3.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4.2011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及答案不要解析5.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新课标文综41题为评述题,这样的题历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根据材料的意思自己

1.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2.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3.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4.2011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及答案不要解析

5.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历史高考题真题_历史卷高考真题

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新课标文综41题为评述题,这样的题历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根据材料的意思自己去体验。明确提出论点 然后在材料和课本里找论据。对于开放性的材料型问答题,其实不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题时,只要选取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即可。

我考试时,是结合和中国的反应来作答的,因为从这样下手比较容易。可以结合晚清中国的几次探索,答出其意义,并结合材料,对其进行概括性总结,最后点题。今年的评述题比去年的西方崛起好答多了,应该没什么问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包括哪些题型

就非选择题部分来说,根据设问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八大类: (1)内容、措施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2)问“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等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2)背景、原因类,如2012年北京卷第37题第(1)问“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3)比较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8题第(2)问“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4)影响、意义类,如2012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评价、评述类,2012年浙江卷第39题第(1)问“评述西方大国的宪法”。

(6)特点类,如2011年安徽卷第35题第(1)问“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7)启示、认识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9题第(3)问“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8)开放探究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明确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基本的解题方向,在平常备考复习中培养相关的能力,对迎战高考有事半功倍之效。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包括哪些题型

就非选择题部分来说,根据设问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八大类:

(1)内容、措施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2)问“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等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2)背景、原因类,如2012年北京卷第37题第(1)问“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3)比较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8题第(2)问“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4)影响、意义类,如2012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评价、评述类,2012年浙江卷第39题第(1)问“评述西方大国的宪法”。

(6)特点类,如2011年安徽卷第35题第(1)问“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7)启示、认识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9题第(3)问“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8)开放探究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明确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基本的解题方向,在平常备考复习中培养相关的能力,对迎战高考有事半功倍之效。

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l2.A l3.C l4.B 15.C l6.B l7.C l8.C l9.C 20.A 21.D

22.D 23.D 24.A

38.(26分)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9.(26分)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0.(20分)

(1)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本应自觉履行世贸组织所规定的义务,但这些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背离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非歧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而主权国家仍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国际组织内部各成员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力量对比情况错综复杂。面对金融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取的政策有损于他国利益,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言行不一,从而影响了国际组织作用的发挥。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表明,关税率持续降低,世界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外贸出口额的增加分不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保护主义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利于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41.(32分)

(1)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的。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执政党和人民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行动。这一行动既可以为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也为农村干部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2)“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了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3)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你是哪的考生。

这是全国卷得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6 (14) (15) (16)

三、解答题

(18)解:

(ⅰ)因为

,

由余弦定理得

从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pa

bd

(ⅱ)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ad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则

,

,

,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x,y,z),则

因此可取n=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m,则

可取m=(0,-1,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

(19)解

(ⅰ)由试验结果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的平率为

,所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3。

由试验结果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品的频率为

,所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42

(ⅱ)用b配方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其质量指标值落入区间

的频率分别为0.04,,054,0.42,因此

p(x=-2)=0.04, 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为

x的数学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ⅰ)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题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i)设

,由

知,当

时,

。而

,故

时,

,可得

当x

(1,+

)时,h(x)<0,可得

h(x)>0

从而当x>0,且x

1时,f(x)-(

+

)>0,即f(x)>

+

.

(ii)设0<k<1.由于当x

(1,

)时,(k-1)(x

2

+1)+2x>0,故

(x)>0,而

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iii)设k

1.此时

(x)>0,而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

,0]

(22)

解:

(i)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

ad×ab=mn=ae×ac,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

所以c,b,d,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

2

-14x+mn=0的两根为x

1

=2,x

2

=12.

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因为c,b,d,e四点共圆,所以c,b,d,e四点所在圆的圆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

0

,故gh∥ab,

hf∥ac.

hf=ag=5,df=

(12-2)=5.

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3

11:07

恩,谢谢。那二卷呢?检举

我的补充

2011-06-13

18:46

一、选择题

bbadc

cbaad

da

二、填空题

(13)0 (14)-4/3

(15)6

(16)三分之根号2

三、简答题

(17)c=15°

(18)0.8 20

(20)an=1-1/n

历史选择题:江苏卷

cddba

abccd

acabc

dbada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31展板一(2分) 素材(2分)

答案l:时间、主题上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2分)

煤气灯的,电车的

柏油路的;石库门的

其他答案。(0分)

选材说明(4分)

答案1: 符合示例表述,从城市建设角度回答。(4分)

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

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答案2: 与示例表述不同,但基本符合题意的说明。(2分)

夜生活成为可能;方便了人们出行

方便了人们出行;出现了具有海派特色的弄堂文化

其他答案:同义反复或未做原因说明。(0分)

街灯经历了从煤气灯到电灯的转变

原因分析(3分)

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3分)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市乡镇地方自治章程》

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建立

答案2:进行了归纳但无史实的例证。(2分)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答案3: 仅举出有关史实。(1分)

工部局的出现

其他答案:回答出于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0分)

32、(1)答案1: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

古典时代

雅典全盛时代

其他答案:公元前399年或公元前4世纪韧(0分)

32(2)答案l:③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其他答案:多选或错选(0分)

32(3)答案l: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5分)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3分J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辩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

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

得票4:仅从单方面作出判断,井有1个以上理由或事实说明。(2分)

答案5:只作简单判断。(1分)

其他答案:照抄材料、毫无关系的回答等。(0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l: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3(3)

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34(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6分)[来源:Zxxk.Com]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35(2)史实(10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5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想垄断的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纪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发过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民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1: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3分)

答案2:以上三要素缺一(2分)

答案3:只具备以上某一要素。(1分)

其他答案(0分)

37(2)本小题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和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和 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和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论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一个视角。如“和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和约”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2011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及答案不要解析

答 案 1.D [解析] 本题以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突出写意性,易于书法家情绪的抒发,故本题选择D项。A项是行书,B项是隶书,C项是篆书。 2.C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3.B [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4.D [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5.A [解析] 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南京国民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项。 6.C [解析] 本题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能力。信息反映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无法自拔,其原因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和***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本题选择C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美国向日本投放是在1945年,①②错误。 7.C [解析] 此题是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是民国时期关于“力士香皂”的广告,并且由著名影星“胡蝶”代言,其广告内容为:“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虚和润,无干燥损虚之弊,敢进一言为介绍。”A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不合理;B项中著名影星代言并不能得出其社会地位崇高的结论;C项是对广告内容的正确理解,广告内容突出了产品功效;D项中,材料体现不出普通民众对明星代言的认同程度,“广泛认同”表述不当。 8.A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亦是比较型选择题。“民国四年”,即1915年;“反抗日本”,即反对日本此时的对华侵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A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本身亦表述不当;B项与材料中“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对应;C项与材料中“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对应;D项与材料中“反抗日本”对应。 9.C [解析] 此题是推理型选择题,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进化论认为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导致一些西方教众很难理解和接受。A项说1967年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是不恰当的,斯科普斯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说明之前有人接受了进化论;B项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并不代表其反对宗教信仰自由;C项表述客观合理,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材料没有体现出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D项错误。 10.B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答题时注意筛选法的运用,同时注意题意及史实的理解。“弃权”,即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所以不支持,故①合理;20世纪60年代,非殖民化是必然趋势,所以不反对,故②合理;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改变旧的殖民体系,并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故③排除;④牵强附会,材料中的部分国家对《反殖民主义宣言》投弃权票,与“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无必然联系。故排除③④,答案选B。 11.D [解析] 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D项合理;A、B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12.D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即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需要运用筛选法。很显然,“列克星顿的枪声”是客观史实,不容置疑,排除①,其他三项的怀疑是合理的 13.[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重要: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14.[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解析] 第(1)问,由“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废止读经”“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可知,变化是从重儒家经典向为共和国服务。所起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第(2)问,由信息可知教材为“”时期的。其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指导思想、“”对教育的冲击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问,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了整体史观。“时代要求”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完善、经济全球化加快等角度回答。

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A卷:1—5 DCDAB 6—10 ABADB 11—15 DDDBB 16—20 DACCB

21—25 AACCB 26—30 ADDCD 31—35 BADBC

37.(32分)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意。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

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 *** 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

(3)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

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的需求量大。

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4)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答该题分两步。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而法国人同一时期 “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果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 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

D.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 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 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即为正确答案。

文章标签: # 答案 # 材料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