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历史难题高考,历年高考历史难题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题2.一道高考的历史题,请详细分析3.高考历史大题4.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历史高考题5.历史高考题的选择题感觉很难,如何才能做好?6.历史高考题7.高考历史太难啦,根本不是书上的内容。怎么办?有没有历史系的同学,帮我一把1.图一: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图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1.高考历史题
2.一道高考的历史题,请详细分析
3.高考历史大题
4.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历史高考题
5.历史高考题的选择题感觉很难,如何才能做好?
6.历史高考题
7.高考历史太难啦,根本不是书上的内容。怎么办?有没有历史系的同学,帮我一把
1.
图一: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图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派遣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
图三: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联合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日两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2.
图一:清朝末期,统治腐败,各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瓜分,是中华名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
图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代表着日本侵略战争的结束及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结束。
3.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而震惊力度最大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环,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而与台湾方面签有《日台条约》,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本质改变,日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因此,改善对华关系,就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当时,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的桥本恕,奉命开始进行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
高考历史题
(1)文件:《人权宣言》。原则: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不同:材料二的人权包含了殖民地人民的人权,认为殖民地人民也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有权利反抗殖民压迫。意义: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3)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影响: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一道高考的历史题,请详细分析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重。29日,李宗仁遂令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严令汤恩伯部南下,协助第2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全部被歼。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 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高考历史大题
答案: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强大起来后,它才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也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中国的很多留学生都选择了去日本留学!而D答案看题目前半部分就可以否定掉!
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历史高考题
一、中国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文化: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
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政治:①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经济:(明朝后期)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和趋势
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君子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③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三、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产量;
④统治者的重视,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性较强;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明之前,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比较稳定;
③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方面: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③较脆弱,税收难以保证;④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悠久,生产长期领先与世界;
②生产技术精;
③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之前,官营占主导,明之后,
私营占主导;
④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
⑤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基本特征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宋以后,政府的控制减弱)
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④种类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
六、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②巩固封建统治。
(2)施行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重农抑商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
②限制经营范围;
③重税;
④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发展过程
①商周统治者重视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
②战国重农抑商的思想产生(争霸的需要);
③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④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宋)有所松动;
⑤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5)评价
总体: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基础,"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
在对立面。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作用:明清之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
政治稳定。
消极作用:明之后,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强化了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七、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②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
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消极因素占主流。
①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②对内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③脱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
八、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的崛起;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九、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基本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能够勃兴的原因
政治:①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主张改革,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孔子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和希
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识,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经济: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身:①特别重视教育和宣传;
②儒学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十、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4合一)
内容: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核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三纲五常"和孝道。
影响:
积极: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统一;
②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消极:③结束了百家争鸣,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④带有神学色彩,宣扬"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专制和等级制度。
十一、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①继承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②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尾花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十二、明清时期民主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
眼界;(提倡学以致用)
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十三、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
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思想: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儒学继承和批判)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经世致用";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提出"工商皆本"
(2)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①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
②对君主专制同志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③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四、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变化历程
(1)春秋战国:儒家创立和发展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3)西汉:儒家改造和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渐成正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魏晋至隋唐:儒学出现危机。
(5)宋明: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封建伦理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
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对专制蒙昧,倡导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7)近代():退出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专制的推翻,中西方文
明的碰撞融合)
历史高考题的选择题感觉很难,如何才能做好?
A,古籍记载是在屈原跳江以后才记载的,并且书籍流传并不广泛。
B,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当时他的不满与愤恨,奸臣当道,他忠心耿耿却被诬陷。并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大多是从他跳江以后开始的,形成习惯性的行为,而不是后来看书发现有这么一个人,再像烈士一样扫墓。
C,D可直接排出。
历史高考题
先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然后从题目文本中帅选信息,特别注意问题的表达方式,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答题时不要想太多或太复杂,紧跟文本和问题就好。当然,你的基本功要扎实,这是一切的基础。该背的要背牢,书上的大字小字一个不漏全都看几遍,这些知识解题是会帮你分析出题目文本里的隐含信息,对选择选项很有帮助。根据答主的经验,做错了不必恨来恨去或过分责备自己,越接近高考状况可能会出的更多,这时候要摆正心态,只要暗示自己“我的水平是长期形成的,不会一下子变得失水准”就好。高考前和高考时拼的是实力也是心态。
祝题主高考成功!
望采纳。
高考历史太难啦,根本不是书上的内容。怎么办?有没有历史系的同学,帮我一把
本题关键理清,认真分析。
(1)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2)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高考历史题绝对是考书本中的内容。你说不是考书本内容,估计你是没有真正吃透课本,然后又基本上还不懂解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解法:首先明确一点,不管选择题采用了什么原始材料,也不管该题创设了多么新颖的情境,绝对跟课本的某一个地方相关联的。其次,找出题干中1-3个关联词。第三,这几个关联词并联系课本相关联的地方的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一个觉得最佳选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我说一些最简单的,只从问题设问角度来分析的:
1.凡是问题开始出现“依据材料”,那就是说答案一定在它所指定的材料中有的,你就埋头在材料中找出来,用用笔划材料中的关键字或词,回答的句子就围绕该字或词造简单句,就不罗嗦又不会脱离材料。
2假如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那就意味着一部分答案肯定在材料中,一部分答案在头脑中,缺一不可。
3“概括”,意味着答案要精练,很多人就像拉家常一样,罗里罗嗦,这就是平时没有背要点的原因。一般句子就是谓语+宾语。
4“原因、背景、条件”等一般从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考虑就够了。复杂的我暂时不告诉你。
5“作用、意义、影响、地位、评价、看待”一般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去构思。
6“特点”,就是思考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一般是一个词、短语。
以上就是几乎每道题都会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你收到此建议后不妨拿出你考过的试卷及答案,对照一下,看我说得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