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2014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考历史主观题真题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2.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3.高考历史材料题如何归纳概括4.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1.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2.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3.高考历史材料题如何归纳概括
4.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 教育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 措施 ,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 文化 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
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四(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五(丝绸之路)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术 、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
七(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 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 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
(2) 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
八(古代建筑与 传统文化 )
①隋朝大运河,赵州桥
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 雕刻 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②(长城和故宫)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 射箭 ,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学,思想,中医,科技)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相关文章: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评价类)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主观题
★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 高考历史备考建议及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
①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一般包括材料中有效的信息和教材知识,即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考虑。
3、注意考虑主体结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考虑。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公式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一、2014广东高考文综难度
试卷结构和往年相同!
历史:选择题容易问答难
对于文综考试的历史考题,考生们普遍认为选择题比较简单。但后面两道问答题就有难度了。其中一道题考的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经济贸易对边缘国家的影响;另一道题是请考生分析一段洋务运动的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分析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物的历史观点。彭加木中学有考生认为:“这些题都会让我们有话可说,但是要回答得全面很难。奋笔疾书,感觉还有知识点没有提到。”
政治:课本为纲热点题少
至于政治,大部分受访考生称还能够“接受”,不过有关时事热点的题目极少,大部分题目以课本为纲。有一道题主要考大气污染, *** 采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一些保护制度,体现了什么的价值观。而另一道图表题,给出一些消费数据,连出三道小题:请考生概述图表反映了什么?消费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 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考生认为,这道题看似容易,“其实会容易答偏题,这一题重点是考 *** 在文化生活中的职能作用的知识点。”执信中学的张同学认为政治的试题落脚点还是比较偏书本。还有一道地理题结合了广东特色,考了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城市化集聚。但是,这少数结合时事和广东特色的题目感觉都不难。
地理:出题新颖要多分析
考生反映地理题目都比较新颖,但很多题平时都没有遇到过。“有一条题问到为什么有些地区雷雨比较多,我们平时常做的题是为什么某个地区雨水比较多,这就完全是两个问题了,”崔同学表示。唐同学说:“有道题问到为什么爪哇岛渔业资源丰富,那平时也没做过,只能靠自己分析,也不知道自己分析对了没有。”
二、2014广东高考文科422分能上什么大据分析3A线的学校分成了几个等次!还有我分档次都是依据今年学院往年是今年的热度以及分数线来评定,至于学院更详细的情况是需要各大考生去了解清楚,我不可能一一的讲述每间学院! 第一档次学校: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3A、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南方医科大学3A、广东警官学院3A、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广州医学院3A、广州中医药大学3A、华南师范大学3A 1。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3A。 这四间学校被视为3A的几大巨星,尤其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3A,年年都是超爆人气,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广州地区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由于有广州地区保护政策的原因,他的分数可能就没有广轻和广工的高,但是这个学院今年刚升上3A线,而且给人的感觉是有一点神秘,估计可能会掀起一浪 *** ,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估计跟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样,人气是有但是人气还不能足与轻工和广工的抗衡,不过是很值得期。
预计今年最高分的3A会在这四所学院中产生 2、南方医科大学3A、广东警官学院3A、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医学院3A、广州中医药大学3A、华南师范大学3A 除了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之外,其他都是挂名牌大学的名作为3A的学校,这学校虽然没有楼上的四间学院名气之大,但是由于年年都很读多人去报考,因此如果分数也是居高不下,因此各位如果分数不是太高的话,不敢尝试搏楼上的学院的话,这几间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预计是文科530以上、理科465以上第一志愿 第二档次学校: 广东海洋大学3A、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首先在这一档次的学院里面,在本人的心目中看好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首先这一间学院在这一个档次是唯一一间上一年在第一志愿招满人的学院,而且这学院的人素质很不错,帅哥美女不少,不过不好的地方就是学院的宿舍有些是住以前华公遗留下来的烂宿舍。 然后要说的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这两间学院招收的人是比较多,其实招人太多所以才招不满学生,这两间学院给我的感觉就是中等偏上吧,不过这两学院的校本部环境都没有分校区的好,而奇怪的是他们的分校区都非常漂亮,给人的感觉是可以。
广东海洋大学3A以及广东交通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这三间学院就是校本部是比较漂亮,但是其他校区就跟农工商的掉转过来,环境并不是很好,这三间学院给我的感觉就是吹出来的热、是报考之前经常都有很多人说这三间学校不错,应该会有很多人报,但是实际上去报的人不会真的很多,不过这三间学院却是高分人士第二志愿的好学院。 第三档次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韶关学院3A、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首先这几间学院在上一年招生在第一志愿里都只能招满一半左右,这学院在3A里面觉得属于中等的水平,不过不失的感觉,在这一个档次中本人看好的学院是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这两间学院前者是上一年参与全国示范性院校的评比,不过由于实力有限而失败,后者学校建筑的比较漂亮,而且是一所培育人的做行政领导的学院,拥有一定的实力。
至于其他,都是看个人兴趣爱好而报的学院,喜欢做警察的就报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喜欢搞邮递的就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搞化贸易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搞衣服啊,搞设计之类的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有2A名牌带头的韶关学院。这些学院都给我的感觉都是一般般! 第四档次 嘉应学院3A、茂名学院3A、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 首先,这些学院在上一年招考第一志愿的人都很少,顶多不超过150人,可以说是堂堂正正的冷3A啊,也是被预为第二和第三志愿最佳选择,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过这学院也可以说是一个低分又想读专A的人群的一个不错选择。
在这一个档次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嘉应学院3A、茂名学院3A,2A都要年年搞补录更何况是3A呢,不过是补录最佳学院。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这三间学院也是跟上一档次的一个特长喜欢型的学院,喜欢机电的机电学院、喜欢搞化学化工制药学院、喜欢搞建设的就建设学院吧,哈哈!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这都是非广州市而且学名气不大,也许要冷很久啊!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个搞工程的都搞到了第四档次,不是说他们很差,学校其实也不应该来到这一个档次,也许人民会觉得他们的环境。
三、07高考规划我是广东明年的高考生.学的是历史.英语和综合里的文科 爱我初中没有读过 高中没有读过 参加一年职业中学高考。
。 语文考了 530多 我说一下我的一点点做法。
。 先说一句。
。成功的例子是不能完全模仿的。
在一开的时候。每天都背下一篇老师划定框架下的文章,活则诗词。
长没有关系 比如说 长恨歌 这些 可以一天一段或者两段。 。
。
每天看作文书。
一般一天一两篇有教育意义的。我看的是(智慧背囊) 和(时文选粹) 背书: 对您的高考超级的分数影响 在20左右。
。每天背能够增加您的毅力。
看作文书 尤其是有教育意义的。或者看了让人心灵有触动的那种能够让你在高考备战期间有足够的毅力前进。
不会半途而废。
第二学期 我开始做练习 写作文。 老师给的复习材料统统做完。
到冲刺阶段。 什么都不用做。
。就一个字 看~~回忆~~~ 其中要结合一下答题技巧就可以了。
。比如说排除法。
。 建议买本高考满分作文看看。
。
。 那书帮助我的同学 语文弄了个700多。
。 等你上大一。
。我就是大三了。
祝你成功。
高考历史材料题如何归纳概括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
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
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
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
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你是哪的考生。
这是全国卷得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6 (14) (15) (16)
三、解答题
(18)解:
(ⅰ)因为
,
由余弦定理得
从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ad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则
,
,
,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x,y,z),则
即
因此可取n=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m,则
可取m=(0,-1,
)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
(19)解
(ⅰ)由试验结果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的平率为
,所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3。
由试验结果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品的频率为
,所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42
(ⅱ)用b配方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其质量指标值落入区间
的频率分别为0.04,,054,0.42,因此
p(x=-2)=0.04, 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为
x的数学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解
(ⅰ)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题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i)设
,由
知,当
时,
。而
,故
当
时,
,可得
当x
(1,+
)时,h(x)<0,可得
h(x)>0
从而当x>0,且x
1时,f(x)-(
+
)>0,即f(x)>
+
.
(ii)设0<k<1.由于当x
(1,
)时,(k-1)(x
2
+1)+2x>0,故
(x)>0,而
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iii)设k
1.此时
(x)>0,而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
,0]
(22)
解:
(i)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
ad×ab=mn=ae×ac,
即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
所以c,b,d,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
2
-14x+mn=0的两根为x
1
=2,x
2
=12.
故
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因为c,b,d,e四点共圆,所以c,b,d,e四点所在圆的圆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
0
,故gh∥ab,
hf∥ac.
hf=ag=5,df=
(12-2)=5.
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3
11:07
恩,谢谢。那二卷呢?检举
我的补充
2011-06-13
18:46
一、选择题
bbadc
cbaad
da
二、填空题
(13)0 (14)-4/3
(15)6
(16)三分之根号2
三、简答题
(17)c=15°
(18)0.8 20
(20)an=1-1/n
历史选择题:江苏卷
cddba
abccd
acabc
db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