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与高考
tamoadmin 2024-09-29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时候的状元有多难考取,只要求八股的状元真的特别难考么?2.八股取士起源于?3.当今高考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4.范进中举中的科举与现在的考试有何异同5.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到现代高考的变化历程,以及本质上的差别。古代时候的状元有多难考取,只要求八股的状元真的特别难考么?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这个等级其实存在非常的久。而从这个等级也可以看出士排在第一位,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
1.古代时候的状元有多难考取,只要求八股的状元真的特别难考么?
2.八股取士起源于?
3.当今高考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
4.范进中举中的科举与现在的考试有何异同
5.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到现代高考的变化历程,以及本质上的差别。
古代时候的状元有多难考取,只要求八股的状元真的特别难考么?
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这个等级其实存在非常的久。而从这个等级也可以看出士排在第一位,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平民百姓,你要想成为高地位的士,不用付出性命的安全而又体面的方式,自然就是走科举这条道路。自隋唐开创科举制以来,中状元进朝堂,比之以前公正了许多,尤其对是那些寒门子弟来说。不过,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有史料记载,开科举那么多年,中状元的人并不多,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读书都是一件烧钱的事情。先不说读书要历经的时间,必然是一个持久而又漫长的过程,就说走这条道路是需要上学堂,拜老师的。而这每一年去学堂上学都是要交束修的,越是好的老师越是好的学堂束修一般就越高;然后是学习过程中所用的笔墨纸砚,这些算是贵重物品了,是非常昂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科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金钱投入的积累。这对于一些高门贵族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供养出一个读书人,可能需要一整个家不眠不休的工作。所以说,科举这条路能一直走下去的只占其中的大半。有些完全会因为现实放弃。
其次,科举考试又是一个竞争非常大的一个“全民”事情。所有自诩有天赋,有才能,有抱负的人,都会选择走科举这条道路。科举也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竞争这么大你想要拔得头筹是真的不容易,你不仅需要稳定的经济来源让你坚持下去,需要扎实稳定的才识应付八股试题,可能还需要有一手好字让考官看上去不至于反感,也需要胆量随时做好面圣的准备,还需要一定的见识才能让你在圣前侃侃而谈,而且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遇到的题目你都会,不至于发懵......
而明清八股之下的科举之路,又和前朝的科举有些不一样。他更注重于知识的一个积累,重点都在四书里面,他需要你记住。而且,你有些思想,答案不能出现在答卷上面,否则不但与状元无缘,甚至可能锒铛入狱。
综上所述,古代的状元很难考,而且尤其是在明清八股取士的作用下,很多状元的诞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
八股取士起源于?
八股取士起于明朝,存在于明清两朝,是封建统治者用于吸纳人才的一种国家考试,类似现代的高考,因考试的内容为作八股,所以被称为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
扩展资料:
1、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2、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3、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百度百科_八股取士
当今高考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不同,唐考典籍文献诗歌,现在考文理诸科
2、目的不同,唐直接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所谓“学而优则仕”,现在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3、条件不同:唐科举只限男性,且限制商人参加,今人男女同考,不限年龄
4、形式不同:唐科举分为进士、明经诸科,且设武举,现在是中考后的学生继续全国统考,考后去各大学报道。唐科举后中举之人学业基本“毕业”,而高考之后学生需继续深造
5、规模不同:唐代科举参加的人少,录取的更少。现在几乎是全民参加,几乎全录
范进中举中的科举与现在的考试有何异同
高考,于今天拉开了帷幕。监考人员安排布置考场,考生看考场座位。或者,对于每一个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被笼罩在高考的帷幕中了,或挣扎,或努力,或忙乱,或苦痛。家长的叮咛,老师的教诲,竞争的残酷都是他们瞌睡时的清醒剂,娱玩时的咒语。
一转眼,高考于我已经是十多年前的陈年旧事。对每一个高考“成功”的人来说,高考犹如尘埃之于蚌——蚌分泌出眼泪将尘埃重重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一颗珍珠。于是,尘埃成了蚌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几家欢乐几家愁”正是高考的真实写照。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择方式在科举制度以前就有很多种。世袭,这是最见简单的一种(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称为“恩荫”);还有“养士”、“察举”、“九品中正”制度等。科举制度出现于隋唐时期,比起以上提到的种种方式,科举制度可说是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让无数真正的人才和自认的人才徒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有机会。
但是,诸如我们所知,科举制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后期,竟然造成了国家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民族整体文明素质的日益枯窘,国家越来越混乱和贫困。这些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些疑问,不应该只属于科举制度,或者,也不只属于古代。(这是一个深层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欢迎朋友们来讨论)
这里,我粗浅谈谈高考与科举的异同。
异:
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
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古代人和当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结果:一、仍然是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中者,欢呼雀跃;失败者,满心忧伤。古代中了进士的和当今的高考状元在庆祝方式上如出一辙,注重表层礼仪,以夸张的方式大肆铺张,太多的装饰,太多的渲染,把全国读书人的心情扰得很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尽了古代进士的风光。而对当代的状元,比起古代过而无不及。各方奖励,做专题,上电视台大谈心得体会,而且幸运的上了“2”………这些超常的热闹风光,强烈的反衬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旁鸣响,胜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
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事务、裁断诉讼?春风得意的跨下马的新科进士,他们能否解决民、商问题?他们是不是就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而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说,高考选拔的是高质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质的人。
社会问题:本来最应该体现公正与公平的地方,却充斥了腐败、交易。冷静、客观、耐心、平和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乱、激烈。我们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闻到的是一股火焦味!!
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到现代高考的变化历程,以及本质上的差别。
我给你整理一下脉络。从九品中正制到八股取士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形成发展期到繁荣期再到衰落期的选官制度,它们是伴随着中央不断集权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其产生是由于汉朝的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材依据不再是人品声望,而是门第族望。东汉以后豪强地主发展起来,中央政府机构不断瘫痪,割据势力的产生,更加速了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和察举制的灭亡。(注意到了吗:九品中正制对应的是三国、魏晋南北朝,科举制主要对应的是隋唐宋,而八股制度对应的是明清,它们各自对应的封建王朝的发展阶段的特点)。现成资料没有,不过可以整理。看看行不行,只是一个示例,行的话,愿意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