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1992高考语文试题-1992年高考语文作文

tamoadmin 2024-08-16 人已围观

简介1.再线急求一经典刑事案件分析2.浙江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怎么不是二选一了3.求高考语文中改病句中的常考搭配,要求较全面。越多越好,最好是以前归纳过的嫌分少,我可以发三个同样...再线急求一经典刑事案件分析吴建纲故意(未遂)案 案情被告人:吴建纲,男,1960年10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汉族,高中文化,原系无锡市滨湖区溪北印刷厂厂长,2000年10月26日被逮捕。 被告人吴建纲之妻徐永红

1.再线急求一经典刑事案件分析

2.浙江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怎么不是二选一了

3.求高考语文中改病句中的常考搭配,要求较全面。越多越好,最好是以前归纳过的嫌分少,我可以发三个同样...

再线急求一经典刑事案件分析

1992高考语文试题-1992年高考语文作文

吴建纲故意(未遂)案

案情

被告人:吴建纲,男,1960年10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汉族,高中文化,原系无锡市滨湖区溪北印刷厂厂长,2000年10月26日被逮捕。

被告人吴建纲之妻徐永红(1960年5月2日生)与黄亚平之间的不正当男女关系于2000年4、5月份被吴建纲发现并得到解决,徐永红与黄亚平保证双方不再有不正当的往来。同年10月15日凌晨,吴建纲从徐永红口中得知徐与黄亚平又有不正当的往来,即于当日4时许携带自制的匕首一把与徐永红一起到无锡市小三里桥街黄亚平家。进入黄家后,徐永红将吴建纲带刀的情况两次告诉了黄亚平。吴建纲要求徐、黄二人当面将继续有不正当关系的事情讲清楚,而黄亚平否认近期与徐永红有联系。吴建纲愤怒之下拔出匕首威胁黄亚平:“戳死你”,并用力戳向坐在床上的黄亚平的上半身。站在吴建纲附近的徐永红见状迅速上前挡住吴建纲与黄亚平之间意欲阻止吴建纲,但吴建纲手中的匕首已刺及徐永红的左胸部。吴建纲在情急之中用双手将徐永红推到黄亚平床上。徐永红倒在床上以后,吴建纲得知徐永红左胸部已经出血,即与黄亚平一起将徐永红送至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该院在接收以后发现徐永红已经死亡。

审判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吴建纲犯故意罪(未遂)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吴建纲的辩解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吴建纲没有杀死黄亚平的故意,也没有实施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故意罪;被害人徐永红生前与黄亚平均有过错,且吴建纲有积极抢救徐永红的表现,请求对吴建纲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不公开审理认为:根据被告人吴建纲对黄亚平行凶当时的犯意表露、所持凶器的杀伤力、刺戳的身体部位以及用力的程度,吴建纲的行为已构成故意罪。由于徐永红以身阻挡和抢救徐永红的需要,吴建纲黄亚平的行为没有得逞,应属未遂。被告人吴建纲在对黄亚平行凶时,应当预见徐永红可能出面阻止和伤及徐永红,但在激愤心态的支配下急于对黄亚平实施行凶而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这一后果的发生,其对徐永红死亡结果的发生存有过失,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就本案的起因和犯罪的事实、情节而言,应当认定被告人吴建纲只有一个犯罪故意,并实施一个犯罪行为,但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即故意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想象竞合犯。按照一般规则应从一重罪即以故意罪(未遂)处理。

被告人吴建纲及其辩护人辩称:“被告人吴建纲没有杀死黄某某的故意,也没有实施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故意罪。”经查,从吴建纲带刀的初始目的看,确实难以判定其有的故意,但当黄亚平的解释与徐永红事先的陈述明显不一致时,吴建纲即产生了的故意。综观吴建纲行为当时的犯意表露、所持凶器的杀伤力、刺戳黄亚平的身体部位及用力的程度,认定其构成故意罪符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故这一辩解和辩护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纳。至于辩护人提出的“被害人徐永红生前与黄亚平均有过错,且被告人吴建纲有积极抢救徐永红的表现”的辩护意见,经查属实,予以纳。

鉴于吴建纲未遂,且在本案的起因上被害人黄亚平和徐永红均存有过错以及被告人吴建纲有积极抢救徐永红的表现,决定对吴建纲从轻处罚。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于2001年4月5日作出刑事判决如下:被告人吴建纲犯故意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被告人吴建纲不服,提出上诉。其上诉理由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吴建纲没有的故意;原判定性不准,应当认定犯罪中止;吴建纲能积极悔罪,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应当从轻处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认为:上诉人吴建纲同其妻徐永红去黄亚平家时,特意携带匕首,当他质问徐永红与黄亚平是否有时,遭到黄亚平的否认,即非常气愤,扬言戳死黄亚平,并持刀刺向黄亚平的上身。徐永红见状即用身阻挡,致吴建纲未刺中黄亚平而将徐永红刺死。综观吴建纲的犯意表露以及刺向黄亚平的身体部位,足以认定吴建纲主观上具有的故意,客观上具有的行为。吴建纲未能刺死黄亚平,是因为徐永红的阻挡,系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并非其自动放弃,不属犯罪中止。上诉人吴建纲作案后能积极抢救被害人徐永红,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有一定的悔罪表现,且在本案起因上被害人徐永红与黄亚平均有过错,原审法院在判决中充分考虑到上述情节,对吴建纲已作了从轻处罚。故吴建纲的上诉理由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能成立,不予纳。上诉人吴建纲为泄愤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并过失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罪(未遂)。原审法院对吴建纲的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1年5月23日作出裁定: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吴建纲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定故意伤害罪。理由是:仅凭被告人吴建纲“戳死你”这一激愤语言,难以认定其有的故意。相反,被告人吴建纲明知自己所持的匕首戳向黄亚平时会遇到徐永红的阻挡,且在匕首已戳及徐永红的胸部时,仍持刀用力推徐永红,从这短暂的行为变化可见被告人吴建纲在主观上临时产生了伤害徐永红的故意,造成徐永红受伤致死,因此以定故意伤害罪为妥。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定故意罪,适用对象错误的理论。理由是:被告人吴建纲尽管指向的对象是黄亚平,但在当时激愤心态的支配下,对冲上来阻挡的徐永红刺戳,客观上造成了徐永红死亡结果的发生,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对象错误,应定一罪即故意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定故意罪(未遂),徐永红的死亡属于意外。理由是:首先,被告人吴建纲对黄亚平的不法行为已经构成故意罪,但由于徐永红的出面阻挡而未造成黄亚平死亡结果的发生,属于未遂。吴建纲在持刀对黄亚平刺戳时,不可能预见到徐永红会出面阻挡,客观上也是徐永红主动以身阻挡吴建纲手中所持的匕首而被刺中心脏,徐永红的死亡纯属意外。

第四种观点认为本案被告人吴建纲的行为既构成故意罪(未遂),同时又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但被告人吴建纲系出于一个主观意图,实施一个客观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断,即定故意罪(未遂)。

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理由是:

1.被告人吴建纲对黄亚平的侵害行为构成故意罪(未遂)。综观全案,被告人吴建纲之妻徐永红与黄亚平的不正当关系得到解决以后,吴建纲于事发当日凌晨又从徐永红口中得知双方仍保持不正当往来,即随身携带了一把锋利的作案工具匕首,与徐永红一起至黄亚平家,意欲让黄亚平与徐永红当面承认并解决此事。而黄亚平的否认激起了吴建纲行凶的恶念,吴建纲边威胁边持匕首用力对坐在床中间的黄亚平的上半身这一身体要害部位刺戳。考察吴建纲行为当时的犯意表露、所持凶器的杀伤力、刺戳黄亚平的身体部位以及用力的程度,认定其构成故意罪符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但是,由于徐永红以身阻挡,吴建纲对黄亚平的行为没有得逞,应属未遂。

2.被告人吴建纲对徐永红死亡结果的发生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被告人吴建纲在对黄亚平行凶时,应当预见徐永红可能出面阻止和伤及徐永红,但在激愤心态的支配下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其对徐永红死亡结果的发生存在过失的心态,应当同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如何判定被告人吴建纲“应当预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被告人吴建纲明知徐永红与黄亚平感情较好;进入黄家后,徐永红两次提醒黄亚平当心吴建纲带了刀;当时徐永红站在吴建纲的旁边,距离比较近。综上,可以判定被告人吴建纲应当预见徐永红可能会出面阻止及由此伤及徐永红,至于伤至何种程度,我们不能要求被告人吴建纲作出具体、明确的判断,理论上一般也是依据“相对明确的预见”来判定的。

3.就本案的起因和犯罪的事实、情节而言,应当认定被告人吴建纲只有一个主观意图即杀死黄亚平的故意,客观上也仅实施一个具体行为,但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即故意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即故意罪(未遂)处断。

浙江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怎么不是二选一了

楼上正解 现在的高考作文偏重哲学的人生的思考 话题作文是主流 写的时候一定要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比如 表达歌颂祖国 热爱生活 乐观……太热太冷的与时政关系太紧密的高考一般是不会出的。。容易被人家猜到题``也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所以平时训练多背些名句,写作文时运用小标题 写个题记 后记 引用名句 表达积极的心态 就会平添不少亮点 另外 练一手漂亮的字也很重要哦 以不变应万变 不要太多考虑作文题是什么哦!努力吧!!另外帮你找了高考恢复30年历年高考作文 希望你能有点启迪哦17年:《我的心飞向了纪念堂》;《我在战斗的这一年》(北京市)1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根据一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写一段关于画的说明文字并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年: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关于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谈自己的看法。1987年:(1)写一篇简讯,报道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取得的成绩。(2)写篇短文,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1988年:《习惯》,命题作文文体不限。1989年:一位同学为报考高考志愿的事情感到苦恼,请你给他回信。上世纪90年代1990年:根据一对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一题三作:①描述两位小姑娘的动作或表情②肖像描写③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写议论文。1991年:(1)根据“圆”作想象作文。(2)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1992年:(1)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写一篇记叙文。(2)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一题两作①推想谁清理了这个地方②评述思想行为。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1994年:《尝试》。1995年:(1)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任选诗中两种鸟,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断。(2)根据《鸟的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1996年:给两幅:《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要求为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的议论文。19年:根据下列三个材料: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2000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8年: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1999年:请以“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0年以来2000年: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一道题:4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4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2001年: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全国)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来,原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他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那个人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2003年:(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1.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3.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4.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5年:全国卷I材料作文: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剖析:关系性话题作文,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所给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好题意。2006年:全国卷I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007年一、新课标地区广东要求: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山东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海南话题作文,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宁夏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二、非新课标地区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全国Ⅰ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Ⅱ关于“帮助”给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反面丛飞帮助别人别人没帮他;另一个是正面例子白血病小学生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了他。任选一个作文。北京春夜喜雨要求:刘长卿《别严士元》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有声”,好多人对这两句诗有评论,根据这些评论材料,写作文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题目自拟,体裁不限,800字以上。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重庆酸甜苦辣说高考(根据恢复高考30周年来的)辽宁以“我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江苏怀想天空(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浙江行走在消逝中: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福建:季节江西每天,我们都要和语文打交道,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在你的记忆深处,或许留有许多语文学习的深刻印章,或许留有对语文的诸多感想。请以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二选一)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另拟题目。湖南诗意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材要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湖北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和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作文。四川一步与一生(话题作文)陕西(看图作文)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求高考语文中改病句中的常考搭配,要求较全面。越多越好,最好是以前归纳过的嫌分少,我可以发三个同样...

一、考纲要求——辨析与修改

考纲对“病句修改”这部分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且明确规定了病句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纲这一要求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

一是辨析病句,一是修改病句。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只有辨析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对病句进行正确的修改。对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在高考中,对修改病句的考查更多的是用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自己动笔修改。

应该指出的是:在实际考查中,辨析和修改病句,常常与词语及标点的使用以及消极修辞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二、考点解析

1.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

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句子成分次序不当

②词序不当

③分句次序不当

④主客体颠倒

请看以下例句

例1 这是三本我买的精美的很有教育意义的中文。

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这是我买的三本很有教育意义的、精美的中文。“我买的”,表领属性词语;“三本”,数量短语;“很有教育意义的”,动词短语;“精美的”形容词短语;“中文”,表性质的名词。

例2 他把红烧肉没有做好。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他没有把红烧肉做好。“把”字结构做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

例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解析:词序不当。“发展”“运动”“变化”,三个词语之间,首先应该是“运动”,由运动引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发展”。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

例4.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解析: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才知道你由于正忙着……”这是1992年高考第4题的A项,是作为正确选项出来的。但由于试题编制者的疏忽,也造成了语病。

例5 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解析:复句分句颠倒。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例6 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主客体颠倒。应该把“对”提到“这里”前面。

2.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

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形: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葬于谷内西北坡上。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陵墓”不能“葬”,应改为“建”。

例2.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安排”会议内容、时间等还可以,“安排”“问题”就不妥当了。这是1995年高考第7题的A项。

例3.他打量着闯王带着谦逊微笑的英明面孔。

解析:定语中心词搭配不当。“英明”不能修饰“面孔”。

例4.在他旁边,横眉立目地站着两个持枪卫兵。

解析:状语中心词搭配不当。“横眉立目”不能修饰“站”。

例5. 在这次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刻苦用功。

解析:一面两面搭配不当。前面“能否”着眼于两个方面,后面却只从“刻苦用功”一方面说,显然就不合适了。

例6.畅销全国的金龙牌补脑液不愧为中成药验方。

解析:主语宾语搭配不当。“补脑液”不能是“验方”。

3.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③请看下面例句: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解析: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解析:宾语残缺,这是19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谓语残缺。“建立与加强”的宾语是“制度”,而不可能是“工作”。这样,只有在“建立”前加上“完成”一词,句子才通顺。

例4.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解析:谓语重复。“莅临”就是“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解析: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4.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常见的结构混乱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句式杂糅

②前后脱节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解析:句式杂糅。实际上这句话是由两句话拼接成的,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也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例2.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解析:前后脱节。前面如改成“本着……的原则”或改为“以……为原则”,前后两个分句语脉就流畅了。

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表意不明常见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观点。

例2.**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三、方法指导——对症下药

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

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

再如:

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

“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些,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3.归纳总结明方法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现归纳如下几点: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

《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

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了《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例如:

如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口音和生动的表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句中“操着……口音”没什么问题,但“操着”“表情”就不合适了。“描述得绘声绘色”语义重复,因为“描述”就是“绘”,应改为“讲得绘声绘色”或“描述得有声有色”。另外,“流利的口音”搭配也不恰当。

对于修饰成分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枝叶的搭配问题。

③复句注意关联词

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

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例如:

五金厂一方面能急车辆厂之急,主动送货上门,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车辆厂也及时把对产品质品的意见提供给五金厂,使五金厂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

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主语,一个是“五金厂”,一个是“车辆厂”。在前后两个主语不同的时候,关联词“一方面”应放在主语“五金厂”前。相反,如果前后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就该放在主语后面。上面例句后半部分如果是这样的:另一方面,还及时主动向车辆厂征求意见,提高产品质量。前后主语就都变成“五金厂”了,关联词在主语后就没什么毛病了。

再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迹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事迹过于夸大”自然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用了“反而”,与前面的“如果”不搭配了,应该改为“就”。

再如:

尽管现在还是冬季,早晚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

这句话中,说冬季,天气冷,穿毛衣也不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尽管”“然而”两个关联词用得不妥。如果一定要用关联词的话,可以在后一个分句前加“即使”。

④代词指代要清楚

句中如果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例如: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看守照着去办。

一个句子中,第三人称所指的对象最好能一致,句中的第二个“她”如改为“这个女人”,句意就明确了。

⑤一面两面要搭配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例如:

文字通顺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面“文字通顺”只从“好”的一方面表述,后面却“好坏”并提,因此,应该在“文字” 后面补出“是否”两字,这样前后才搭配。

⑥语句通顺看逻辑

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如:

连诗歌、古诗词、对联都有专门刊物,唯独杂文作品没有自己的专刊,这是很不正常的。

从语法上说,这句话本没什么毛病,但是,“诗歌”“古诗词”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就出现问题了,这应属于逻辑上分类不当的错误。

4.病句修改要对症

判明病因,是病句修改的先决条件,修改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前面“病例解析”所说的那样,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修改时,应注意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意;应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去改;既且要尽量少改,改一处能解决问题的,决不改两处。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历年来考查的热点之一,这方面的练习较多,我们就不再重复设题了。在掌握前面所讲的方法之后,应该找些练习做一做,务求熟练运用为止。

文章标签: # 吴建纲 # 徐永红 # 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