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安徽高考状元县,安徽高考状元池州

tamoadmin 2024-06-27 人已围观

简介1.安徽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其遗存哪些历史文化名城2.池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成就3.古诗 江南春的意思 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校师生正以“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人文理念,全力营造一种“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自然生态为载体,以心智健全为核心,以师生和谐为目的”的优质教育教学环境。坚持做人与成才并重、智商与情商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

1.安徽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其遗存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2.池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成就

3.古诗 江南春的意思

安徽高考状元县,安徽高考状元池州

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校师生正以“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人文理念,全力营造一种“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自然生态为载体,以心智健全为核心,以师生和谐为目的”的优质教育教学环境。坚持做人与成才并重、智商与情商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学校有明确的“三风建设”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风,“修身、敬业、爱生、奉献”的教风。学校以“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人”为目标,以“合作、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名校战略,先后制订了《班级星级管理办法》、《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东至二中推进素质教育方案》、《学校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办学行为。  2010年高考 2010年东至二中应届报考人数715人

600分以上112人,在全市中心名列前茅。

达一本线221人,达线率30.1%,创历年之最;

达二本线415人,达线率56.39%创历年之最;

应届本科达线人数495人,达线率67.26%,达历年之最。

应届理科全县前10名,我校占9名,前20名我校占18名,前一百名我校占81名。 2011年高考 应届703人参加考试

达一本线236人,达二本线228人,应届本科总大小累计529人。

全校参考1026人,达本科线801人。全校600分以上61人(全省7125人),李星同学夺得池州市文科第一名,东至二中高二(5)班杨阳同学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是恢复高考以来东至县第一人,实现的东至县“零的突破”! 2012年高考 应届报名685人,其中:

一本达线275人,达线率40.1%;

二本达线210人,三本达线95人;

合计580人(达线率84.7%以上)

600分以上81人,理科最高分665分(全市最高668分);文科最高分616分(文理科均为全县最高)

其它考生289人,达线209人。

全校累计本科达线821人(含少年班和艺体)。 2013年高考 据电话查分,我校2013年高考再攀新高:

理科最高分631分,文科最高分595分,600分以上9人(全省1679人)

应届报名714人,其中:

一本上线290人,达线率40.6%;

二本上线516人,达线率72.3%

三本上线618人;达线率86.6%;

体艺类考生26人报名,双达线17人;

其它考生273人,达线210人。

全校累计本科达线843人,达线率83.2%(不含少年班)。

●2014年高考

文科最高分616分,理科最高分626分。

应届报名867人,其中:

一本上线346人,超2013年56人,达线率39.9%;

二本上线585人,超2013年69人,达线率67.5%;

三本699人,超2013年81人,达线率80.6%;

其他考生268人,达本科线181人。

全校累计达线897人,达线率79%。

●2015年高考

全校600分以上学生154人;

徐捷同学(685分)位居池州市理科第二名、东至县第一名,钱劲翔同学(676分)、杨鑫同学(676分)并列池州市理科第六名;黄彬婕同学(6分)位居东至县文科第一名;

全校应届856人报考,一本上线325人,二本上线557人,三本上线675人;

其它考生本科上线175人(不含少年班)。 2001年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2002年以来多次评

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连续五年夺得池州市高考理科状元。

先后获得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安徽省全民健身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创新作文实验示范学校、池州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近几年高考达线率60%以上。高考及学科竞赛成绩在池州市名列前茅。

建校28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省级表彰15次,市级表彰42次,县级各项表彰76次;培养高中毕业生10708人,考取大学本科的有6322人,历届毕业生留学国外的有一百多人,多数已获博士学位或博士后。东至二中历年来高考成绩辉煌,2005年达本科分数线557人、2006年达本科分数线680人(囊括池州市理科前八名)2007年达本科分数线708人(本科上线人数居池州市第一)。各项学科竞赛获省奖476人次。

安徽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其遗存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状元为什么难成驸马?

文/张秀阳

过去说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这四喜事碰到一起了呢?那叫“四美俱”,岂不是上天的眷顾?

小时候看民间传统戏剧,以及长大后看古典话本小说、唐宋传奇,看到那些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椎刺骨,十年寒窗无人问,最后一举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后并当上驸马,最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比如陈世美中状元,就当了驸马,虽然最后死在包黑子的轧刀下。冯素贞虽然是个雌儿,但皇帝老儿却不辨雄雌,也要招她为驸马。这些戏曲小说,初看时很开心过瘾,觉得热闹非凡,觉得人生“四喜”状元一下子占了“两喜”,也是醉了吧?但看得多了,也有怀疑,考上状元就真能成为驸马吗?皇帝得有多少女儿在宫中等着下嫁状元呀?

实际上,状元要想成为驸马,可是难上加难。

中国的科举,从隋朝到清朝,将近1300年。读书人的科考是“三部曲”: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考是“进士”第一名后,就是所谓的“状元”。根据记载,从科举考试开始,隋朝没有殿试,所以没有产生状元。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止,历史上一共产生状元638名(武状元除外),这其中还包括太平天国的15名。有唐一朝,状元共148名,而有据可查的公主成婚的共有111名。嫁给状元的公主只有唐宣宗长女万寿公主,她嫁给了状元郑颢。这位郑附马,也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状元驸马。

其间原因,最主要的是,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是天子门生,都是将来可能要委以重任的人,皇帝当然不会让儿女私情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其次,皇室中的嫁女,往往是政治联姻,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笼络良将,16个女儿全都嫁了勋臣子弟,其子孙们也基本上沿袭如此。清代的公主和格格们,大多嫁给了蒙古贵族。如果说公主们去向有什么共性,大概一是政治,二是外交。还有第三个最直接的原因,考状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古人又多早婚,这一圈考下来,读书人没添孙子,儿子该满地跑了。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范进举人那么老,怎么地也都是“大叔”了,让皇帝将女儿嫁给老男人,皇帝除非傻了。

今天说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先生的故事。

说到郑驸马,要先说说驸马爷的岳父大人唐宣宗。在唐代历史上,除了开创时期的李渊、李世民,和盛唐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唐宪宗李忱,也是一位数得着的英明的主。2009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一部古装电视剧,由佘诗曼、杨怡、陈豪、郑嘉颖领主衔主演,以唐朝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唐朝后宫为权为情尔虞我诈,各怀鬼胎、明争暗斗。这部叫《宫心计》的电视剧就是以唐宣宗为原型展开的故事。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他的老子是唐宪宗李纯,他是李纯的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的侍妾,李?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在唐朝二十二位皇帝中,唐宣宗李怡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是历史上头一个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表现出来。

李忱在私事方面是极端的自律,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

李忱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为儿女们的婚事,他没少操心。他有个女儿万寿公主,嫁给了状元郑颢,郑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爷,但就是这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还是拉郎配才得以成婚的。

郑颢是唐宪宗时宰相郑?的孙子。郑?,字文明。父羡,池州刺史。郑?少有奇志,好学,善属文。大历中,有儒学高名如张参、蒋?V、杨绾、常衮,皆相知重。郑?擢进士第,不过他没有考中状元,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县尉。张延赏镇西川,辟为书记,入除补阙、起居郎,兼史职。无几,擢为翰林,转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德宗朝,在内职十三年,小心兢谦,上遇之颇厚。

郑?以文学进,出入中外者逾四十年。守道敦笃,耽悦坟典,与当时博闻好古之士,为讲论名理之游,时人皆仰其耆德焉。及文宗即位,以年力衰耄,累表陈乞,遂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赠司空,谥曰宣。

做为前朝宰相的孙子,郑颢继承家风,不但青出于蓝,而且胜于蓝,考中状元,而且成了皇上的乘龙快婿。

万寿公主是唐宣宗的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宣宗择驸马有几个条件,要出身高贵、身家清白、本人文化程度高,用现在话说就是高考状元。

要符合这样的条件,说实话很难。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合适的,正应了那句话:皇上女儿也愁嫁。宣宗皇帝为公主婚事发愁,就找到大诗人白居易堂哥白敏中,白敏中是当时的宰相,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为主解忧,是应尽职责,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上面所说的郑颢。

郑颢是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状元,时任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以文才风度儒雅而著称于士林。最难得的是,他还是单身,没有娶妻。宣宗皇帝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到郑府上去传诏,要亲自见他,为公主先行相亲过目。不料来人去到郑府一宣诏,郑颢不在家,一打听,原来郑颢早已和江南的卢家姑娘定亲,现在婚事都准备好,已经去往江南接卢姑娘了。当差的着急了,立即将这意外情况禀报宣宗皇帝,宣宗皇帝绝不放过这个好姻缘,皇家看中的女婿,谁人敢先下手为强?一封诏书,一直追到郑州,硬是把迎亲队伍拽了回来。

郑颢垂头丧气回到家里,皇命难违,加之白敏中对他百般说合,郑颢能有什么办法,只能退掉卢家婚姻,依照圣旨娶了万寿公主。但郑颢心中随时非常想念卢姑娘,并且从此对白敏中恨之入骨。

公主出嫁时,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李忱开始,改为铜饰。皇帝给公主规定了“三不守则”:“无鄙夫家”,“无干时事”,“有子而寡,不得复嫁。”前两条:不得瞧不起夫家,不得干预政事。后一条,如果丈夫死了,留有儿子,就必须守寡,不得再嫁,在唐朝当时就显得苛刻。之前,唐代公主找情人,改嫁两三个丈夫的,大有人在。

有一次,郑颢的弟弟生病了,皇帝派使臣去探病。使臣回来汇报,皇帝问:“公主有没有去探过病?”使臣说:“没有。”皇帝又问:“那公主在哪里?”使臣答:“在慈恩寺看戏。”

李忱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尽管宣宗皇帝严格要求万寿公主恪守妇道,万寿公主也力求做得好一些,但郑颢的心中还是难以割舍卢姑娘,强摘的瓜不甜,拉郎配的婚姻终归不是很幸福,郑颢想到这些就特别恨白敏中,这一恨就是许多年,经常在老岳父皇上面前说白敏中的坏话。

白敏中本是宰相,后来因为党祸之争被外放。他离开京城前,面见皇上,吞吞吐吐地说:“皇上啊,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皇上说:“爱卿但说无妨。”

白敏中说:“当初我好心做了个媒人,将郑颢配与万寿公主,但是他对这桩婚姻一直不高兴,隔三差五就向陛下您说我的坏话。之前我还在京城,他不能把我怎样;现在我要去外省,看来我离死期不远了。现在不得不把我的担心说与皇上知道。”

皇上说:“原来是为这个。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皇帝让人抬出个小木箱子来,箱子被锁得严严地。打开一看,里面全都是郑颢骂白敏中的奏折。原封不动地放在里面。白敏中十分诧异:这是何意?

皇上说:“这个箱子你可以带走。我早就知道你们的恩怨是怎么回事了,我若是相信他,怎么会任用你到现在?”

池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成就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 *** 批准)、 安庆、凤阳、桐城、黟县。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 *** 批准) 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绩溪。

(注安庆、绩溪已被国务院于2005年、2007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9座)

和县;

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

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

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

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词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桐城市;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桐城的历史悠久,夏、商、西周属扬州。

春秋为桐国,先属楚,后属越。

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

1996年8月,桐城撤县设市(县级),归安庆市管辖,2006年10月改为省辖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

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历时1200余年。

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

明清时代,桐城考中举人的有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

“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

明末以来,桐城文化异峰突起,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大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盛誉!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 *** ,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

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桐城因此而享有“文都”盛誉。

涡阳县;

涡阳是老子故里地处淮北平原,位于亳州市中心地带。

涡阳故地,古名下城文聚。

北魏孝文帝在南谯郡置涡州,后又置涡阳郡和涡阳县,后废。

清咸丰二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起事于蒙、亳之间,后被镇压;同治三年(18年)新设县,清 *** 为防止该地再次爆发农民起义,而重沿用北魏涡阳古县名,治雉河集(今县城)。

涡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涡阳贤哲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即诞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

古代英才豪杰庄子、嵇康、张良、

范蠡、陈抟、张乐行,当代风云人 *** 、 *** 、陈云等,都在这里留下珍贵的史迹。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众多老子庙遗址、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张乐行故居、北平城遗址、东岳庙、捻军会盟旧址等先后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子传说、棒鼓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有老子故里太清宫、嵇康墓、陈传卧迹、范蠡冢、捻军会盟旧址、张乐行故居、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和辉山烈士陵园等景点。

涡阳已成为东方道家文化旅游圣地及红色之旅目的地。

凤阳县;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中立等县名。

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

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

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蒙城县;

蒙城,地处安徽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蒙城县夏属豫州,商属北蒙。

春秋战国时期属宋国漆园,楚考烈王兼并后,改称北地。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属亳州,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蒙城县尉迟寺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遗址,被列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人文景观,这里既是一代圣哲庄子的故里,又是宋代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宋朝王安石、苏舜钦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留诗作赋,“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已成为蒙城的真实写照。

目前,县内尚有漆园八景、万佛塔、嵇康亭、圣人殿、刘海庙、高琼墓、陈仙桥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贵池区   

贵池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池城濒江,是今池州市府所在地。

春秋时期属吴。

战国时期,越灭吴,楚灭越,属楚之江东郡。

五代十国杨吴顺义六年(926年)易秋浦县名为贵池。

1965年7月,属安徽省池州专区。

1980年元月再次属安庆地区。

1988年复置池州地区,同时改贵池市,属池州地区,其辖境不变。

2000年地改市,池州地区改为池州市,同时改贵池市为贵池区,属池州市。

古城贵池,自唐永泰元年(765年)并州一地,已逾1200余年。

城内纵横交错有牌坊、孝肃、舜井、楼山、九华、状元等街巷数十条。

由于近代战火和“文革”的洗劫,城墙已毁,残垣依存,城内仍保存有孝肃、牌坊等传统街道的格局。

贵池名士辈出,科第不绝,宋朝开宝六年(973年)已设府儒学,后有县儒学,八桂、齐山、绣春、翠微、昭明、储才、秀山等书院。

明至清朝举人有1170余人,进士100余名,状元4人之多。

其中明朝的黄观,时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美誉,还有三科武举、赐进士第一的方仪凤。

官至宰相、尚书者有之,如南唐的同章平事(宰相)殷崇义,明朝的礼部尚书汪珊,清朝的兵部尚书曹大镐,此外还有明末文学家吴应箕,清朝受林则徐器重的福建按察史桂超万,出驻英、俄、法、意、比五国公使的刘瑞芬,儿科专家夏禹铸等。

池州物华天宝,风景秀丽,曾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

东晋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杜牧、白居易,宋时的王安石、岳飞、朱熹、杨万里,明朝的王阳明、董其昌,清代的姚鼐等,都以其如椽巨笔为贵池的山川风物写下了不朽诗篇。

贵池还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

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古朴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潜山县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郊,大别山东南麓,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

早在春秋时期,潜山就是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潜山县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

文化底蕴丰厚。

境内的天柱山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以其自然风光雄、奇、灵、秀著称于世,磅礴厚重,巍峙江淮。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封之为“南岳”。

公元589年,隋文帝开拓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仍以古南岳受仰慕。

禅宗三祖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全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6处,县级16处。

距今7000万年的“潜山安徽龟”、“东方晓鼠”化石的相继出土,潜山已被国际动物学家公认为“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

中科院命名“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代表着新石器晚期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潜山焦家畈,三国佳丽大乔、小乔梳洗的胭脂井和乔公故址,王安石临湖夜读的舒王台,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石刻等历代名胜遍布四乡。

皖山皖水还哺育了王蕃、曹松、李公麟和程长庚、张恨水、夏菊花等一代名流。

宣州区

宣州为皖东南门户,位于长江以南,黄山之北,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改称宛陵,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

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 宣州,是一片同中国文学史有许多关联的文化土壤。

一千多年以前,谢朓、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著名文学家在这里或主政,或游历,陶醉于名山胜水之间,寄情于宣纸宣笔之端,留下了许多华美的篇章。

宣州是一幅自然与创造的风景园,也是人文荟萃的奇妙之地。

外籍文人钟情于斯,使之文气大发,声名远播。

另一方面,在宣州的本土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也培育了一代代举世闻名的宣州籍人杰。

南宋时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贬任宣州太守,在此期间撰成《后汉书》,宣州也随《后汉书》名扬天下。

谢朓在宣州任上时,并无多少显赫的政绩,倒是诗文奇峰突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李白看了谢朓在宣州的诗作,也发出了“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慨叹。

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来到宣州任太守,他在自然科学和军事、文学、音乐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在宣期间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文学家、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宣州太守时作《劝农歌》发展地方经济。

真正使宣城名扬天下的人,首推李白。

宣城在诗仙的经典之作中反复出现,后人也用大量的诗篇歌唱宣州和敬亭山。

李白一生来宣州七次,共停留13年。

杜甫、白居易、韩愈都在敬亭山留下诗文。

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已将宣城和敬亭山描绘得如诗如画。

宣州由于历代文人的钟爱而声名大噪,另一方面使之名闻天下的,是宣州籍杰出人才。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对宋末诗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贡献很大。

明代的梅鼎祚、梅膺祚,一个是戏剧家,一个是文字学家,其后梅文鼎被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另两人是日本关孝和、英国牛顿),可见声名赫赫。

敬亭山是宣州的旅游景点和重心。

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诗文650多篇,是名副其实的“诗山”。

敬亭双塔石刻是苏东坡真迹,可称瑰宝。

宣州城内陵阳第二峰上梅文鼎纪念馆是中国数学家的圣坛。

黟县;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黟县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自宋隶属古徽州,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名人荟萃,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舒绣文等均出自于此。

境内完整地保存了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众多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获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等桂冠。

西递、宏村、南屏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山和赛金花故居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南屏、屏山等4个村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安庆,

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

以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为四大支柱工业。

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自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794年历史。

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绩溪县

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县域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素称“宣徽之脊”。

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

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两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

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

主要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

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

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

绩溪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5.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属徽州。

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cul.anhuinews/system/2008/07/16/002065340.s

古诗 江南春的意思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以质量促发展。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92人,本科达线率位居全区同类学校前列;2005年中考191名考生达省示范高中线50人,达线率全区第一。2006年440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75人、本科达线率位居全区同类学校前列。2006年202名学生参加中考,省示范高中达线58人。该校学生2005、2006年连续两年摘取贵池区中考状元桂冠。2007年该校高考、中考再创佳绩: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200人大关,中考省示范高中达线率在全区名列前茅,2007年8月1日贵池区人民政府特此发来贺信祝贺并在全区通报表彰。在2005年1月贵池区教育管理年教学质量检测中,该校名列全区前三名。在2005年、2006年全区教育管理年考核评估中,该校名列全区普高良好等级第一名。近三年来,先后有150余名学生在各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方得银同学2004年11月荣获安徽省高中数学竞赛省级三等奖,是贵池区高中参赛学生中唯一获省级奖的学生。苏清越、宋航同学2005年4月分别以贵池区数学竞赛第二名、池州市化学竞赛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安徽省中学数学、化学竞赛一等奖。吴岳东同学荣获2005年、2006年安徽省作文竞赛一等奖。胡致华同学荣获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近三年来,学校实现了在校生零犯罪的控制目标。

杜牧诗作

作品信息

名称江南春 画家宋文治画作《江南春-镜心》

年代晚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言绝句 类别:山水诗

作品原文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译文

注释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作品鉴赏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作者简介

杜牧 (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并与李商隐并论,称为“小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杜牧-评价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杜牧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作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他说自己的创作是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意气风发

《 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将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作品

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看人了一天,精神业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现在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席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作品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 。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 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崇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想象中

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杜牧

作品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杜牧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杜牧

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章标签: # 杜牧 # 达线 # 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