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历史知识_高考历史知识点占比
tamo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3.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整理4.全国卷历史大题知识点5.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6.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7.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
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3.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整理
4.全国卷历史大题知识点
5.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6.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7.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二一九法令)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 经济: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组织:加强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影响科举制的“利”
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
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全国卷历史大题知识点
随着高考的到来,山东的文科生也开始复习历史这门科目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高考”的 文章 ↓↓↓
★ 2022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 政治高考知识难点总结大全 ★
★ 2022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 口号 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一历史 基础知识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国初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原因:
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
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 措施 :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 教育 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 传统 文化 的主流。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整理相关文章: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整理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历史答题占了高考历史试卷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你知道全国卷历史答题都有哪些知识点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义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援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援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钜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 *** 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 *** 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 *** 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 *** 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 *** 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菸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
1封建主义
2资本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 *** 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 *** 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络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
3大众传媒:网际网路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全国卷历史大题例题及答案
材料一
清朝康、雍、干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 *** 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答:
A.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B.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
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
A.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B.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
4、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
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2、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_,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二、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割让中国领土香港;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2、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3、中法《黄浦条约》: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4、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三、 文艺复兴:
1、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2、发源地:意大利。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成就: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6、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
1、过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2、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_度。
五、中国近现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中国近代史。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上一篇:高考状元的秘诀,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下一篇:高考对联仿写,对联仿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