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必背历史大题,高考历史大题常考知识点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2.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3.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4.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_历史知识点归纳5.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知识是聪明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炎火;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进生活的荒径,就能够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3.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4.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_历史知识点归纳
5.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知识是聪明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炎火;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进生活的荒径,就能够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 彩绘 ,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 文化 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
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 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202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要点归纳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具体如下:
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3、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诗经》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5、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6、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7、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事业的起步。
8、1999年1月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
9、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运转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10、圆周率的精确度曾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
高考历史注意事项:
1、字体工整、规范、美现,好是书法字体,印象分每科增加两分,就是12分。
2、答案要点化:层次、有条理、有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高考网上阅卷)。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
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我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经典高考历史知识点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高分必背高考历史知识点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2、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_,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二、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割让中国领土香港;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2、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3、中法《黄浦条约》: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4、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三、 文艺复兴:
1、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2、发源地:意大利。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成就: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6、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
1、过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2、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_度。
五、中国近现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中国近代史。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_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需要目标和计划,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想使理想最终得以实现,需要不断为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每日审视自己,找出与目标间的差距,你会从中获得动力。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三历史 常考的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1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2
一.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二.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实行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三.新政特点:
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内容: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影响: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3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 文化 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 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 教育 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
★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汇总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历史属于文科类的科目,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将知识点归纳 总结 一起更有助于记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欢迎阅读!
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 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022年高考历史考点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 种植 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
(1)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 经验 ,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1.阅读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个意思,或有几个意思);通过时间、人物等关键词联系课本知识,锁定课本相关内容。
2.设问:看是“表明”“体现”“原因”“目的”“影响”等。
3.多管齐下,尝试不同 方法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楚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
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个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猜测法:如果对各个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的选项,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课表范围,则为错误。
2022高考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_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2022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提高高考历史大题成绩和知识点
★ 2022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2年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历史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里面很多学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机遇
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第一点:死记硬背。目前距离高考已经不到一个月啦,要想在段时间内提高历史成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固定的,如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意义等这些都是无法篡改的。
第二点: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历史不是死的,是人类活动轨迹的记录,因此我们要将历史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找到异同点,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然后通过自己理解、消化,最后用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第三点:多做测试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多做习题都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历史这种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比较多的门科,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自己知道的知识,也可以更好的查漏,以便更好的进行补缺。
<<<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____、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 方法 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 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3经过;内容含义与区别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4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含义及区别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
★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复习必备重要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二一九法令)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 经济: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组织:加强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影响科举制的“利”
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