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我家邻居考_高考那年是我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那年,哪些片段或瞬间让你印象深刻?2.在大学的什么时候让你突然怀念高三那年?3.那年高考 ,我差一点就上清华了4.那年高三你是怎么度过的?5.那一年,那些年——纪录片《高三》观后感高考,相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就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实现时刻。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机会的,有的时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说,在高考的时候,在成绩出来的那一刹那,如果你有一种,值得的感觉,就

1.高考那年,哪些片段或瞬间让你印象深刻?

2.在大学的什么时候让你突然怀念高三那年?

3.那年高考 ,我差一点就上清华了

4.那年高三你是怎么度过的?

5.那一年,那些年——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我家邻居考_高考那年是我

高考,相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就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实现时刻。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机会的,有的时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说,在高考的时候,在成绩出来的那一刹那,如果你有一种,值得的感觉,就说明,你认真了,你成功了,你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轨道,成功地把自己推向了另一种人生。如果,有的人在成绩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没努力,痛苦,为自己没有奋斗过的青春感到惋惜,那么,就请你在大学的时候努力,因为此时,一切还不晚。

有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用高考这条路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因为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自己生存的技能,他们还有天赋,他们还能在别的方面上取得成功,那么,相对于这种人来说,高考不是他们唯一的路。但是,如果是本身也没有什么天分,后天还不努力的人,那就只能说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所以说,对于那些高考成功的人来说,你要做的,就是延续自己的成功,在大学的时候继续的努力,变成更加好的自己。不要让自己变得颓废,大学是一个磨练心智的地方。因为在大学你会遇到很多人,会遇到很多的诱惑,所以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理想,记住自己的初心。

所以说,无论怎样,都需要努力。要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好,更快乐,这样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是自己应该要享受的人生,拼搏,努力,奋斗。送给每一个年轻人。

高考那年,哪些片段或瞬间让你印象深刻?

高三那年,一月一大考,一周一小考,大家立刻从以前的松懈进入紧张学习状态。我一直认为:

没上高三,相当于没上高中; ?

不参加高考,相当于没上高三。

我身后是几位男生,其中有一位让我记忆深刻。

他个子矮小,平时学习不怎么认真,考试成绩很一般,就是后面的排位。后来的一件事,导致了他人生的一次转折。

学校领导常做励志演讲,考前动员大会。有一次,校长请了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师兄回校演讲,他气质清雅,衣着简约不简单,风度翩翩,吸引不少少女的目光,更吸引大家的是他当年高考的经历。他一直贪玩,成绩平平。距高考前一个多月,他突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必须是名校!

别的同学笑他是痴人说梦,一起玩的几名“落后生”早放弃了自己,只求混个毕业证即可。他从此两耳不问所有事,一心只读眼前书。他住在了教室里,除了吃饭去饭堂,其余时间均在教室,困了趴一会儿,醒来接着攻题海。世间只有“做题”两字。

一个月后,他面色苍白,头发乱如杂草,摇摇晃晃走出教室,步入高考战场。竟然真的“踹开北大的大门!”(这句话是校办主任讲的),按现在的说法,是标准的高考暴发户。

这次真人现身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得全校高三学生热血沸腾、兴奋异常,自信满满:一个月考上北大!我们还有四个月,只要加油努力,考大学根本不在话下!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我身后的这名男生,姑且叫他A君吧。

他眼睛熠熠发光,说,我也要考上一所好大学!

他开始变了一个人,从以往的课后讲段子,聊女生,变成讨论问题或埋头做题。

晚上十一点教室关灯后,他燃蜡烛继续夜战。

他晚上灌满一壶开水,困了喝口咖啡,饿了咬口馒头。

他最后也成为住在教室的一员。

他有一句口头禅:要想抬头,必先埋头!

我曾问过他,“如果考不上怎么办?”

他回的毫不犹豫:“考不上接着考!”

“明年也考不上呢?”(我当时够心理阴暗的)

“后年再考!我年年考,我就不信考不上!”

人家不生气,接着继续低头奋战,不再理我。

那年高考,他没变成高考暴发户,根本没考上大学。他没有过多沮丧,立即全身心投入复读中,不焦躁,很沉着,因为他早已认定一个目标:考上大学。

第二年高考,他如愿考入省内一所重点本科高校。

本科第四年,他想考研,我又向他同一问题:

? “考不上咋办?”

?“接着考,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考十年!我一定会考上!”

依然是笃定又淡然的回答。霸气侧漏哇!

?--路在那里,目标就在那里,你只须心无旁骛的向前走就行。

第一年考研失利,他边工作边复习,毫不气馁,第二年成功考上心仪学校的法律专业研究生。

不要以为故事到此已结束了。

2年前高中同学聚会,我又看到他。他在老家一所地方大学教书,成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又在雄心勃勃备考武汉的博士。其实他第一年已分数够线,因为不是他心仪的导师,他果断放弃!

还是那句话,“……我不信考不上!”

去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终于考入梦想导师的门下。

我关注他的微信,他时常发些正能量的段子出来,从不瞎扯闲聊。他常用自身的经历来教育亲人和学生,他的妹妹在哥哥的影响下,连考三次,考上研究生。他的学生,也受益颇多。

迄今为止,似乎他每件事都做的很成功,过程不乏波折,最后都能让他得偿所愿!简直为人生赢家!

分析他的成功原因,在于:

目标始终明确清晰,且具有唯一性,没有后路;

追求目标坚定不移,不会随时更改目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的这首诗,是对A君最好的写照!

又是一年高考季,多少学子,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剑,就为这一刻拔剑出鞘,以图扬眉吐气!

可是并非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若考得不好不用过于在意,只要你愿意,还有明年,后年。

不要早早否定自己。

我把A君的故事写于此,就是想鼓励大家,不要随便放弃。

再说,现在的社会,又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

只要你愿意为目标去拼尽全力,

生活,必不会亏待于你!

在大学的什么时候让你突然怀念高三那年?

记得距高考还有30天的时间,学校已经率先吹起冲锋号。一模二模三模,接踵而至;大考小考天天有。

在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学校使出压箱底的招数,投入更多资源提升我们的成绩。

首先晚上增加了两个小时的自由提问时间。高三晚自习时间,从6点到9点,高三冲刺阶段,数语外,物化生各科老师轮流坐班,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随时到门外面向老师提问,老师一对一地答疑解惑。

其次延长考生学习时间。一般来说,我们上完课就要到宿舍睡觉。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里,学校延长了学习时间。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桌子,放在床上,回到宿舍还可以自习45分钟。

那个时候,那个氛围,的确给人一种紧张感,压迫感。我所在的县级市,一共有三所高中,高中与高中也在暗暗较量。

高考前的一个月,就好比战争到了关键时刻,即使那些曾经表现不好的同学,此刻也在做最后的努力。

学习这件事,还要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前学校给考生开了一个动员大会,有一名专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很是激发了学生斗志。那名专家也不简单,是学校花重金从北京请过来的。

高考前一个周,有一次放假时间。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从学校手里接过接力棒,又开始忙活起来。

高考当天,可以穿自己的衣服。中国文化习惯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寄托情感的需要。穿衣打扮正好满足这种需要。考试穿紫色衣服——“只定对;或者多穿红色的衣服以表示大吉大利;一些衣服的品牌logo也很重要,比如高考时很少人会选择穿特步。

要想考的好,营养要跟得上。考前的那一段时间,母亲快要练成营养师。站在厨房里,眼睛盯着手机,手里忙碌着食材,那认真劲就像面对一场考试。万幸的是,妈妈没有完全听从别人的意见,让我吃太多的大鱼大肉,而主要以清淡的蔬菜为主,关于这一点我高兴。

考试的那一段时间,父母总是劝我,“放平心态”不停地安慰我,给我做心理辅导,但其实我知道,父母其实比我更紧张。

那年高考 ,我差一点就上清华了

每年高考的时候

高考之所以让人难忘,并不在于这漫长人生中的短短两天,能够完全决定未来生活的走向。这场考试,更像是是一座通向远方的桥梁,一道翻越自我的山峰,一场少年人全力以赴的精神成人礼。

当我们走出很远,回望过去时,才发现高考是路标,标记着一段难忘的道路。那里有少年意气,有青春懵懂,有略显矫情的迷茫,有朴素的奋斗冲动,日复一日地努力,并不是为了“去城里拱白菜”,而是往更高处去。尽管十几岁的我们,也说不大清楚高处是什么模样。

我们找到不同年代的高考亲历者,讲述他们的高考故事,相信将这些散落在历史中间的路标收集起来,能串联起更加宏大的集体记忆——

并不是高考改变命运,而是一年又一年的高考,见证了那些努力改变命运的青春时光。

那年高三你是怎么度过的?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

“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那一年,那些年——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所谓高三,就是让你又爱又恨的阶段。

我高三是怎么过的,在学校里到了高三这个阶段想到的是自己成为了高三狗,当时真的很期望自己上了大学之后的生活。

当时自己刚上高三,就得转移位置,我在文科班,所以我就在一楼的位置,像尖子班就在楼层比较高的位置,文科班一大特点就是女生多男生少,所以男生在文科班是个宝,高三当时的生活就是学累了就歇会儿,然后继续学习,每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学习,而且当时真的是假期特别少,但是只要放假就特别的高兴,无论放多长时间都是开心的,虽然抱怨时间不多,但是感觉能放假就不错了,每天上课都是这个老师拖堂拖几分钟,然后下一堂课的老师就提前几分钟,总能听到老师说的我把这题说完我就下课,我还能说什么......

下课的时候总会有一帮人成群成群的上厕所,女生一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群一群的人去上厕所,上厕所都要排队,但是表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为,这估计得排入女生奇怪的十大表现了吧,哈哈。如果正当是最后一节课,下了课去吃饭,你就会知道场面是如何的混乱,下了课就会有一大帮人冲出教室,狂奔食堂。我曾经就是其中的一位,并且是前几个,说来也觉得好笑,我觉得我跑步的天赋如此高,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出来的,吃完饭回到教室的路途中是最好的。此刻广播站在播放音乐,可以放松放松心情,有的时候还会跟着唱起来。想想真的好傻。

?回到教室你就会发现学霸们早就就坐学习了,你也会迫于压力,跟着一块学习,由于我是一个学渣渣,尤其在数学这一方面,我真的是无论也不会开窍,我注定是一个数学白痴,因为在小学的时候我数学就很少及格,一直持续到大学。对于数学这一科我早就放弃了,之前的数学老师和我们说不会做的就别做,但是比如一些简单的题要写上步骤,能多写步骤就多写,但是对于选择题我还是果断的选择蒙,以前流传过一句话就是不会的就蒙C,我在高考上也采用的这样的方式,但是可悲的是我做的是B卷,这就尴尬了。文科的东西就是背也不全对,因为老师说你不理解题的意思你也不会做,所以只好听老师的话喽。

高三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看小说,因为当时不让带手机,我好奇心也就跟着来了,但是我跟其他人不一样,我是只看笑话或者是好的阅读之类的,我不爱看小说,因为故事太长了,本人比较懒,所以就不愿看。当时偷偷摸摸的看,心惊胆战的就怕老师在某个位置看着自己,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在后门口的窗户那看着你,所以你就会提前跟旁边的人说好老师来了说的我一声。“老师来了”这句话是学生时代无论何时都会有人信的一句话。

转眼间到了倒计时100天,紧接着就是誓师大会,在操场上我们许下了自己的愿望,都希望自己考试一个好大学,接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快,我们都争分夺秒,也会因为一道题整不会不吃饭,也会想过要放弃 ,但是在老师以及同学们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下来。很感谢当初有你们的陪伴与鼓励。虽然我们之前曾有隔阂,但是在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理解,最后一节课老师没有上课,而是说了一句”你们在看看题,我在看看你们”,这是我们政治老师说的一句话,但是现在记忆犹新,那一堂课我们并没有学下去,而是哭了一节课。或许过了这节课就再也没有一个班的同学这么全,也不会再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

?高三,虽然累,但是还是很欢乐的。其中有很多欢乐的瞬间,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可以一起如此奋斗,如此疯狂的高三了!

在正文之前先打一段话,这是篇文章是我纪录片课程的一份作业,最近上传是因为曾经一个地方长大的弟弟妹妹们高考志愿也尘埃落定,还是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幼时的回忆还很清晰,我印象中的他们还都是一副幼稚的摸样,如今也都要背上行囊奔赴远方了,他们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初中,也是同一所高中,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过去。前两日走在母校的门口,看见身穿红色条纹一中校服的孩子走进校门,回忆就如潮水一般,当年我穿的也是红色条纹的校服啊,原来我已经离开这么久了,校服颜色的轮回又轮到耀眼的红了.......

对高三的所有话语,不为喝彩,不为抢先,只为向值得肯定的人们致敬。

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高中的三年就是一个人的第二次出生。

高中的三年确实也值得让人怀念。这其中的缘由有很多,我至今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高三听得最后一次讲座上,一位老师讲到,“我们自己一定都没有发现,我们刚刚走入高中时和我们即将离开高中时的区别,那就是我们刚来的时候灰不溜秋,满面愁容,而我们离开的时候,额头发亮,那是因为,我们的“天眼”已经被打开了。”

近期观看了《高三》这部纪录片,感触很深,在记录片真实的记载班里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时候,毕业多年的我们也似乎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里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这些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真实却不完整的高中生活;还有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

《高三》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在刻画刻苦努力学习的同时反映了逃课,泡网吧等反面的素材,这使得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教育,而是客观地真实地,而且是在多方面的反映高考残酷的现实。

片中的班主任老师,让人印象很深刻,他是一个有激情和理想的人,而且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在高考临近的时候的一次家长会上,他在讲台上给家长们强调高考的重要性,他说道:“从今天开始,孩子的高考比家里的任何事都重要,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太落后了,要改变他们的命运出来高考还有什么呢?“听到这句话,底下的很多家长都沉默,若有所思。这位老师能够胜任班主任这一职位,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对残酷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经济落后的山区,努力学习知识的孩子们的平台很低,很容易庸碌一生,在他的世界观里,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也许就只有一年一度的高考了…….

也许,他就是曾经被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虽然也许孩子们不知道考上大学以后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可是只有高考,可以打破他们命运的锁。这里对班主任性格的细致刻画是本片为之后的故事埋下的线索。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

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有梦有理想的日子是多么的单纯和美好。还有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

这部纪录片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对于高考题材的选择是很贴近现实的,因为在中国每年都有许多孩子要经历高考,但实际上有关高考题材的影视作品又是十分繁多的,本片的出彩之处在于他的切入点,他没有选北京上海的某所高中,也没有选高考大省山东的优秀高中,而是选取了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县城的一所高中,而且没有选尖子班,而是选择了一个学生有好有坏的班级。

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的,这样即便是老套的高考题材,也让我们觉得很有新鲜感。其次在于对人物的刻画,强调了细节,而且是多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班主任,有刚接手高三这个班时的自我介绍,有家长会上的慷慨陈辞,有下课后和其他老师研究复习方案的专注,也有挽救不求上进学生的悉心教导;有自己一个人每天默默地在阳台上看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做操时的忧虑,有开导考试前喝的烂醉的学生的温情,还有在班会上带领大家唱“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的豪情。

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价值观,他认为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所以他做的多有的事情,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他所有的付出,都源自内心坚定地信念。他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

最后,在拍摄技巧方面,这部片子强调一个真实性,因此在镜头选择和剪辑中没有运用太多的转场特效或者是修饰,用一些淡入淡出,还有一些无技巧转场用的比较多,然后特写镜头,还有一些以班主任视角出发的尽头比较多,为了保证真实客观,没有解说词,多数的观点和故事是以班主任的话语表现的,班主任的行为是整部片子的线索,这同样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现实中,高三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整部片子的布局结构上,以高三一年为主基调,以班主任为线索,以每一个性格迥异的学生的成长对比为具体素材,最后以高考的结局为一种结束。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形式方面出色的同时,它还让我们对于本片,可能会有另一种思考,譬如,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的冷静思考。

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走出大山,肩负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班主任老师每一年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对这样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带来的种种辛酸和压抑,他早已适应,早已麻木,可是为什么依然要这样做?

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的高考教育体制,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关于我们青春年少时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也映射一些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可以说,正式因为观看这部《高三》,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在西部的一个城市最好的高中里,大家努力奋斗三年,最后各自考上大学,散落天涯。那些年,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知道有些事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解决的,不知道自己周围的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有太多的不懂,而我们拼命读着书,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可怕的是,我们真的是只知道读书。

我切实感受到这现实的残酷是在高考结束后,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去报考国防生,我发现连一个表格怎么填我都要问很多次,别人说的话我很难听明白,最后在武装部政治审核的时候,那个部长很直接的说我“读书读傻了”。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在西部的城市里,如果家里不是特别的有实力,能改变命运的,真的就只有高考了。

同样在我高考那一年,我才知道,北京上海很多高中的孩子上完高中直接出国。而我们奉为圭臬的北京四中的教学网站和软件,是北京的孩子们早都不愿意使用的旧资料,当我们的思维还被束缚在高考的紧箍咒里的时候,北京的孩子们早就在想着如何让自己更全面,如何走出去,所以北京上海的好学校本地的好高中上的很少。我才知道很多城市很多大学可以自主招生的,我也才知道家里富足的孩子艺术考试也是可以考上很好的学校。

学习好不好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那么的重要,这个,只是经济不平衡造成的不公平,因为地区因素,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制度造成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压制了我们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力,限制我们的思维,因为试卷上如果写不上正确答案就得不了分,我们只能让自己的思维无限向标准答案靠近。

因为高考,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从小喜欢乐器,但是在高中那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高考和音乐只能二选一,我在那个时候没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于是放弃了,所以一直追悔。

也有许多的孩子和我一样。那个时候,如果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多数人还会为他可惜难过,觉得他放弃了学习,比如我一个朋友热爱体育,于是放弃了学习去练长跑,还有一个喜欢播音主持,也放弃了学习去学播音,事后证明当时我们真的很幼稚,真正应该被可惜难过的其实是我们。

高考那个时候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艰难的路上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成了我们的价值观,而直到我们进入大学,才发现,当周围的黑暗都变成光明的时候,我们反而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在大学里,一年又一年的坚定着自己的心,挑战着自己的迷茫。

《高考》这部纪录片动人之处是让每一个人感慨和追忆,但是实际上那些年只是漫长人生路中很小但是分量很重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怀念,但毕竟人生路是向前的,高考后的事远远比高考复杂。那一年,实际上积累了今后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那些年,希望每一个经历过高考不要忘记曾经坚定,幼稚,迷茫的自己。

文章标签: # 高考 # 我们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