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历史一轮专题

tamoadmin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没什么特别的准备,直接把所有历史书当故事书满怀兴趣地看一遍吧,不要跳着跳着看,也不要很乏味地仔细看,就当故事书满怀感情地看一遍,就似第一遍看那种感觉,我觉得这样看最有效,最容易记得。做到心中有数就行。历史第一轮复习老师一般会根据各个时期分阶段做系统梳理知识脉络,一般是横纵结合,横就是按时间画出数轴,列出重大历史事件,竖就是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去分析这一时期或者重大事件。老师的总结

1.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历史一轮专题

没什么特别的准备,直接把所有历史书当故事书满怀兴趣地看一遍吧,不要跳着跳着看,也不要很乏味地仔细看,就当故事书满怀感情地看一遍,就似第一遍看那种感觉,我觉得这样看最有效,最容易记得。做到心中有数就行。

历史第一轮复习老师一般会根据各个时期分阶段做系统梳理知识脉络,一般是横纵结合,横就是按时间画出数轴,列出重大历史事件,竖就是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去分析这一时期或者重大事件。老师的总结其实只是给你一个记忆的脉络,自己最好上课仔细听,一般听一遍就可以记清楚了,下课后一般不需要花时间了,上课要仔细咯,不仔细什么记漏了,课后要补可是很难的,特别是 当时间进行到后来,你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才根本是无从着手!上课跟着老师的节奏最重要!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认真地做2010—2012年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1、没有固定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甚至抽不出识记主干知识的时间。

2、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去。3、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

(五)知识掌握:

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准确、不系统。)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的掌握,模糊不清。)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缺乏严密性,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

三、瞄准目标,对症下药。

1、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明晰学习进度计划(模块、单元、课时计划)。在老师的大计划之下制定自己的小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分配。

9月1日----10月初:复习完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10月8日---11月12日:复习完必修二经济文明史。

11月13日----12月13日:复习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12月14日----1月9日:必修综合复习与检测

2012年2月7日----3月1日:复习选修一。

3月2日----3月10日:一轮综合模拟。

2、学会阅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A.阅读的步骤-------采用章、节、目、段、句、词浓缩阅读法。注重相互之间联系。

B.阅读的内容-------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导言:②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③地图、是复习的重要内容。④文献资料。⑤注释。⑥目录。

C.阅读的实效-------学生阅读时,要把精力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灵魂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对于隐性知识,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

D.阅读的技巧--------

①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②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③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如需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④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

E. 识记方法-----可以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3、坚持课前预习、课上倾听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

①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②根据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③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上课时就便于集中精力注意老师是如何讲解的。③课前要及时回顾上节要点,积极迎接老师提问。

课上倾听:

①要端正听课态度。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②要认真倾听。带着问题去听课,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让自己精力非常集中,并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尤其是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③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④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课后复习:

及时反思内化课上所学主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等)、归纳本节基本线索、知识网络,还可以运用比较法、编制表格法分类总结。并且要坚持间隔复习法,滚动式复习。让重要知识点“像钉子钉在脑子里一样”。

(历史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4、学会记笔记。

学生备专用的16K本笔记,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记好老师的授课提纲、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笔记应多次复习,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高效练习、整理错题,矫正提升。

(1)学生练习答题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A.答题不规范。①格式不规范②错别字较多③答错试题位置(注:今年混答得分高于分条得分。)

B.学科能力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答题不细致、不全面。②解读材料的能力较弱,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③语言表述不准确。⑤不能够依据问题作答,审题不仔细,有漏答题目的现象。

(2)学生矫正、规范审题、答题: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语言的准确表述、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三要”:点要齐、话要短、面要全;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

⑥不留“空白”。

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学会分析错因,尽快提升:

A.选择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分析错误原因;第二步每题做个变题;第三步说明变题原因。

B.材料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C.解答图表题的“三个三”:.

a、三看图表,全面获取信息。①看标题,明方向;②看数据,明内容;③看注文,明扩展。

b、三重比较,描述有关现象。①纵向比,看变化;②横向比,看差异;③全面比,看关系。

c、三位一体,准确组织答案。①是什么,现象到本质;②为什么,书本到时政;③怎么办,问题到对策。

6、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民生、三农、人口、社保、环境、教育、水利工程、大事周年事件等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计划。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标签: # 历史 # 知识 # 复习